新华社西宁5月4日电(记者顾玲、张大川)进入5月,青藏高原东部的大山深处刚刚染绿。汽车行驶在崎岖的山路上,一片片山村在起伏的山间错落分布。两个小时车程、几十个急转弯过后,一座招展着五星红旗的院落终于映入眼帘,这就是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芦花乡城背后村的山村幼儿园。
26岁的秦海兄是这个幼儿园内唯一的教师。在这座地处甘青两省交界处、海拔约2800米的山村幼儿园里,目前只有秦海兄和2名幼儿。
“两个好朋友,交叉握握手,变个兔耳朵,交叉拉拉手……”这一天,3岁的幼儿陈立鹏生病请假,园内只有秦海兄和5岁的幼儿郭德凯。记者来到幼儿园时,秦海兄正边唱儿歌边给郭德凯示范如何系鞋带。
海东市乐都区属于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全区19个乡镇中有14个在河湟谷地两侧的高寒山区。“由于交通不便、人居分散、经济落后,2009年前,城背后等偏远乡村的学前教育几乎是一片空白。”乐都区教育局局长李沛宇说。
2009年9月,在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帮助下,乐都区开始试点贫困地区儿童早期教育项目,以帮助广大山区幼儿在起点上实现基本的教育公平。项目陆续招聘培训了数百名青年志愿者教师,秦海兄就是其中一名。
秦海兄2012年毕业于乐都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2013年通过志愿者考试后,她主动申请回到这个生她养她的村庄。“2013年幼儿园里还有27个孩子,那年夏天,在全乡中小学‘六一’文艺汇演时,我组织孩子们穿着用废旧物品制作的衣服上演了一场‘走秀’……”
提起几年前的往事,秦海兄面带笑容。从小在山区长大的秦海兄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上过幼儿园的孩子在小学生活中会听说普通话,会养成讲卫生、懂礼貌的好习惯,在面对学习中的问题时也会有更强的自信心和解决能力。我小时候就没上过幼儿园,现在条件好了,我想让这里的孩子都能上幼儿园。”秦海兄说。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城背后村200多户人家陆续离山进城,加之当地去年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城背后村即使在农忙时节也不过仅有10余户村民,幼儿园的孩子也越来越少。2017年,幼儿园只剩下2个孩子。
“孩子们进得少、出得多,现在教室里没什么声音,以前我站在讲台上上课,现在只能一对一地授课,人太少了,有些游戏也没办法开展。”秦海兄说,“不过就算只有一个孩子,我也得坚持。”
即使是在白天,整个城背后村也难觅人影。秦海兄告诉记者,她的父母也下山在县城附近居住。夜幕降临,偌大的山区只亮着寥寥几盏灯。
“山里有时晚上会刮大风,窗户响个不停,还挺害怕,我就戴上耳机,经常是听着听着就睡着了。”秦海兄笑着说,她担心自己变得孤僻,因为同学聚会时,大家都说她变得不爱说话。“幸亏手机还能上网,要不然我真的与世隔绝了。”
因工作原因,秦海兄依然未婚。当问及她的未来规划时,她说,只要幼儿园里还有孩子,她就会坚持下去,“我自己就是在这么贫困的地方长大的,如果我都不愿意待在这儿的话,这个地方就更没人来了。”
经过近10年努力,乐都的山村幼儿园数量已达到107所,在园幼儿数量增加到2965名。拿着不足2000元的月工资,近200名青年志愿者教师在艰苦条件下承担起了为贫困农村山区的孩子提供早期教育服务的重任。
“教师是受人尊敬的职业,尤其是在山区默默奉献的青年志愿者教师,他们为山区孩子的未来燃烧着青春,在孩子走出大山的崎岖山路上,点亮了火把。”李沛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