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一线总关情
——廖春妹与她的台州刺绣博物馆
记者潘仙德 通讯员陈胡南
廖春妹从8岁开始学艺,到如今已是知天命的年龄,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对传统手工艺的那份坚持与执着。40多年来,廖春妹刺绣从未中断过,成为台州刺绣文化传承与发展绕不开的一个人物。
廖春妹出生于1966年,那是一个“家家有刺绣,户户有绣娘”的年代,台州在册登记的绣花女就有15万。8岁大的春妹在母亲与外婆的影响下就学会了刺绣。
因为舅舅在上海轻工业局工作,廖春妹和母亲靠着自信的手艺,后来前往上海。16岁的她找到了上海的一家厂商,问厂长:“我想承包生产一些产品,有没我能做的东西?”厂长佩服她的勇气,给了她三条样本手帕,每样300条,许诺其如果质量达标,后期还可合作。
带着样品回到椒北的廖春妹,在家乡的服装厂里吃到了闭门羹。厂长觉得她年少稚嫩,竟然想吃“私家饭”,不愿意让厂里的工人帮忙制作。
没有厂方的支持,从前只会照猫画虎的廖春妹,只得自己充当设计师。独立难支的她,还高薪聘请了当地妇女做帮手,自己当起了“老板”。廖春妹一心想要一炮打响,她不满足三条手帕样本的图案,没有学过美术设计,她愣凭着回忆童年时看过的民间刺绣图案,画了十几天,设计出了第一批作品的图案。
从代加工到自主生产产品80%的合格率,也让她淘到了创业的第一桶金。
23岁时,她创办了台州绣都服饰有限公司。
其创作的作品《虞美人蛱蝶》、《凤戏牡丹弧形大披肩》、《和谐中国手绣大披肩》等参加深圳文博会、浙江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义乌文化产品交易博览会多次获国家级金奖。G20杭州峰会的国礼手包、送给外宾的国礼“龙凤袍”,这些东方文化色彩浓郁,并具有浪漫现代气息的刺绣作品受到国内外人士一致的好评。
廖春妹传承着“台州刺绣”的同时,也不断地探索和创新,将新工艺、新材料不断引入台州刺绣的服饰品设计中,注重服饰品风格与装饰性工艺的结合;在刺绣图案的设计上,廖春妹借鉴了中国画、现代绘画的元素;在刺绣工艺术针法上,她在传统的刺绣针法中融入许多个人创新技艺,为刺绣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从中创造出独具个人风采的刺绣作品。
源于对刺绣的喜爱,30多年来,廖春妹遍访各地藏家,收藏了近万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民间刺绣作品,其藏品跨越明、清、民国,涵盖全国各地其他绣种,涉及衣饰、肚兜、荷包、枕顶、云肩、靠垫、鞋帽、屏风、绣画,以及婚庆服饰等类目,其中不少为孤品,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技术价值和研究价值。藏品业内专家认为,其在刺绣收藏方面,无论是数量和艺术价值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民间刺绣的传承保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筹建台州刺绣博物馆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廖春妹为了收集古代绣品,走遍农村的大街小巷,全国各地的集市,甚至单独深入村寨,搜集各种各样的刺绣作品。有些绣品是从农妇手中低价买入,有些则是从收藏家中高价获得。“因为刺绣的材质大都是丝缎布匹,不易、不懂得如何保护,使得大理古代绣品损毁。”廖春妹对此感到十分可惜。
提及为什么要花如此大的精力和财力去建立台州刺绣博物馆和台州府城刺绣博物馆,廖春妹表示,“我希望将台州刺绣博物馆打造成中国刺绣文化展示交流的平台,为国内外的广大刺绣爱好者提供一个研究、交流、创作的地方,并以此为契机,弘扬台州传统工艺刺绣,弘扬台州的城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