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兴每到一处遗址,都会与文物保护碑合影留念。
周兴将从遗址拾到的碎陶片进行了复原。
周兴用相同材质的石头进行打磨,尝试复原史前箭簇的制作工艺。
十九大报告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大连有这样一个小伙儿:他是一个搞计算机大数据的理工男,却对考古情有独钟,探寻辽南的史前遗址;他挖掘大连城市历史,展示家乡鲜为人知的绚烂;他用实际行动践行着真正的文化自信,他就是大连地方史志爱好者周兴。
寻找史前文明的“探宝者”
近4年的时间,周兴把绝大多数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辽南地区史前遗址的探寻上。大连市内、旅顺、金州、普兰店、瓦房店、庄河、长海……近200处遗址,一次次地实地踏访,只为了用自己的眼睛去见证家乡这片土地的文明根脉。
为了方便整理,周兴还专门制作了表格,其中包括遗址名称、时代、所属地等信息,包括辽南地区史前遗址共263处。对于那些已经实地踏访过的遗址,周兴还用不同的颜色标注了遗址的基本保存情况。在踏访的过程中,周兴还与当地的文物保护部门建立了联系,参与到遗址保护的志愿工作中来。
探访遗址,说起来容易,可事实上,一来道路情况不好,路大多不好走;二来遗址的具体地点并不好找,很多地方当地人也不大说得清,周兴第一次去常常是诸多周折。“三涧堡石灰村石灰窑贝丘遗址,以前叫蛎碴台遗址,遗址地面上全是蛎壳。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因为找不到地方,就跟当地人打听‘哪儿的砺子壳多’,可结果我被指到了当地的海鲜市场。”讲起以前寻找遗址的事儿,周兴的话头就收不住了。
现在,周兴不仅自己进行实地踏访,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带上父母一起去。说到把老两口也“拐”上探访史迹这条路,周兴笑了:“一方面是陪伴,带上吃的喝的,就当是陪老人郊游了;另一方面,走的次数多了,我父母也喜欢上了这些遗址,我买的相关书籍他们也都一起看、一起交流,家里的‘研究’氛围可好了。”
自学成才的“门外汉”
当周兴对各个遗址的类别如数家珍时,很难让人相信,他是一个搞计算机大数据的理工男。“本来高考时,我考虑过学考古专业的,后来才决定把这个作为自己的业余爱好。”所有关于考古、史志方面的内容都是周兴自学的。
在周兴的诸多收藏里,有一张特殊的票根,是1997年8月23日旅顺到大连的汽车票。在票根的背面,写着“丁丑年八月清晨,由春柳乘北路汽车至旅顺。上午九时开始参观至下午三时方走出博物馆。达六小时之久。此为回程汽车票 游旅顺博物馆记”的字样。不得不说,周兴对于古老文明的热爱由来已久。
关于自己对大连地区史前文明的格外关注,周兴说:“大连的移民文化,大家都比较了解,可是却很少有人了解大连的史前文化。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大连也许只有200年,可是在这里,文明从六七千年前就开始了。我们的神秘巨石文化、我们的特殊的海参罐器形的存在,甚至广鹿岛是中国第一个有人类居住的海岛,对于这些,知道的人太少了。”
周兴通过遗址踏访,对不同遗址出土的石斧进行对比研究,形成了《石斧形制的演变原因初探》的学术材料;周兴开了名为“辽南史前文化”的公众号,创作并推送大连这个具有鲜明独特文化传统的考古文化区域的研究成果;周兴将从遗址拾到的碎陶片进行复原,还用相同材质的石头进行打磨,尝试复原史前箭簇的制作工艺……正像“辽南史前文化”开篇说的那样,周兴在用行动为大连的史前文化点赞。
走出文化自信的一小步
周兴对自己的定位是大连地方史志爱好者。2013年-2014年,周兴在大连现代博物馆做了一年的志愿者,对家乡这座城市有了更深的了解。大连的老明信片、罗振玉的甲骨拓片、东关街的历史、城市各个角落里的老建筑……周兴对与大连城市历史文化有关的一切着迷。
今年3月中旬,周兴和朋友一起去了一次日本,专门去寻访那些甲午战争时被掳去日本的清军遗物,只为大连与甲午战争那份无法割断的历史关联。
周兴还有个想法,想把自己的专业与对大连城市历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周兴和朋友计划开发一款微信小程序《时空穿越》,可以让人们站在大连的一处景点,通过手机就能够看到自己所处地点100年前的样子,还可以通过合成拍摄,实现穿越时间的效果。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能从个人爱好上升到对社会与周围人有启示的高度,让更多的大连百姓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感兴趣。”在采访的最后,周兴说:“现在都说文化自信,可文化自信从哪来?就是要用这些实实在在的东西,让咱们大连人看到,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本报记者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