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技能强国需凝聚合力“迈槛过关”
在本届选拔赛期间,广州的地标建筑广州塔不断打出“新时代·新技能·新梦想”的助威标语,成为整座城市的新风景。
“赛事比拼与公众教育并举”——此次上海、广东两个赛区共吸引了15万人次现场观摩,上百万人通过网络直播了解进展。而在比赛期间,组委会同步举办青少年技能体验等公众活动,引导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关注、热爱、投身技能工作。
“我们希望选拔赛发挥‘乘数效应’,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的氛围。”张立新说。
如何回应日益迫切的社会需求?如何解决困扰多年的弊端沉疴?
首先是制度上的“硬改善”。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实施《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提出要加强高技能领军人才的服务保障、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等。这是我国第一次把提高技术工人待遇上升到全局高度,也是立足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园艺项目铜牌获得者孙伟对此深有体会:“刚开始没人知道园艺比赛是什么。但现在不同了,全社会都很重视园艺技能,这里面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其次是社会氛围的“软影响”。随着我国参加世界技能大赛次数增多,获奖选手逐渐增多,社会影响力也逐渐增强。各级政府正通过多种措施,提高获奖选手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同时也在全社会树立“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价值观念。
这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职业技能竞赛对设备设施、耗材等需求量大,在德国、日本等国家往往有许多企业赞助支持。可喜的是,本届全国选拔赛近百家企业提供了机器设备等支持。据大赛组委会介绍,在广东赛区,沈阳机床集团投入了78台设备,价值近4000万元;上海赛区,各个企业投入的设备价值超过7000万元。
初步统计,全国30个省份、6个行业的多家企业单位申报了532个集训基地,积极承担下一步的培训工作,焊接、汽车技术项目有多达21个申报单位。
这也需要教育提供动力——改变我国职业教育的学历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普通车间工人”的培养目标。
以技能大赛准则对标先进企业的前沿生产要求,以企业最新生产实践技术作为培养标准,打破目前职业技能教育专业上的条块分割,按现代职业要求系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改善职业教育输出的人才类型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的问题。
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数控铣项目金牌得主张志坤已留校任教,他说,让每个热爱技能的孩子有更多的机会学习世界一流技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让我国的职业技能教育快速实现质的飞跃,才是我们参加比赛真正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