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建洗浴间的“最清洁家庭”
到过何晓群家的人都会惊叹,楼上楼下、里里外外整洁亮堂。不大的院子里,门口的廊檐下,地面被打扫得白白光光,一边的牲畜圈里,水泥搭砌的圈窝干干净净,旁边的柴草,依照长短粗细大小,被归纳码放得整整齐齐。
“在身体不便的情况下,她承担了大量繁重的农业劳动,不但每天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还把家里的边边角角都收拾得干干净净。”朱淑静说,“她总会有许多自己的想法。”
在全区开展农户宜居环境治理和改造中,何晓群家的卫生间修建得干净漂亮,贴了瓷砖,吊了顶棚,还配了洗手池、毛巾架。一旁还加建了整洁的浴室,配装了取暖浴霸和洗浴装置。
指着翻建一新的卫生间、洗浴间一边的后檐沟,朱淑静说,“你看你看,她家生活排水沟里永远都清理得干干净净,这就避免了滋生蚊蝇,这点在农村很多家庭很难做到的。”
记者看到,厕所和洗澡间排出的污物以及清洗畜圈的污水通过下水管道排入封闭的污水池,不仅整洁干净,又为房前屋后的菜地提供了有机肥料。
“村里只是要求厕所入户改造,具体标准没有太多强求。但是,她家做得特别好,加建的洗浴间干净又漂亮。”一旁的赵洪说,很多村民都来参观,大家夸她“乡村循环经济”做得好。
“这些都是谁教给你的?”记者问。
“《新闻联播》上学到的。”何晓群说自己闲下来喜欢看新闻,看国家大事,更关心农村的发展与变化,“电视里告诉我很多知识,把乡村卫生搞好,人畜不生病。”她说,农民也要不断学习,国家对农村的政策好,对老百姓更关心,“我们自己要把生活过好。”
“永远阳光灿烂,永远面带微笑”
2017年5月,何晓群的丈夫外出务工时摔伤了腰,至今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何晓群一人的肩上。丈夫养伤的那段日子里,常来探望何晓群的赵洪说,“她很坚强,从来不抱怨。”
丈夫在床上躺了整整3个月,何晓群就每天爬上爬下伺候吃喝,端屎端尿,照顾起居。
“她那么瘦小,身体又不方便,每天都要费很大的劲帮着她老公起身,还要把便盆提上提下,太不容易咯。”赵洪说,自己每次来,屋里不仅没有任何异味,而且赵芝万总是被收拾得干干净净。“她从来不说一句需要帮助的话,也不会向政府提出任何要求。只说为了两个孩子自己不能倒下。”
听着大家在赞扬何晓群,从地里刚回来的赵芝万,坐在记者对面的长条凳上,憨厚木讷的样子,半天不说一句话。看到丈夫外翻的领子裂得好大,何晓群伸手帮他把衣领整理好,系上扣子。
一旁的朱淑静说,“你老婆对你真好啊!”
赵芝万羞涩地笑。扬脸望着丈夫,何晓群一脸幸福,“我老公对我好,他是好人。”
“这个不幸的家庭,因为有了勤劳的何晓群,又成了不幸中的万幸。”做农村工作久了,朱淑静接触到很多乡村贫困户,不少人会摆出姿势向政府提出各种需要,“要这要那”。
之前按照国家扶贫政策,何晓群的家庭被评为贫困户,“但她始终没有依赖思想,除了对政府的帮扶表示感谢外,从来不会主动提出申请。”
朱淑静觉得,何晓群身上自带一种向上的能量,“她永远阳光灿烂,永远面带微笑。”
朱淑静说,农村不少身体残疾或者家庭不幸的农民,除了阴郁的状态,还有很多诸如“觉得见不得人啦,怕人家笑话啦”等负面情绪,“但从何晓群身上从来看不到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的状态,我们在一起交流会感到很舒服。”
尽管家里农活多,负担重,没有踏入过校园一步的何晓群,总会告诉正在读书的儿女要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读书,学会自立。”
正好放假在家的儿子赵春涛已经14岁了,在乡寄宿中学读初二。每周往返学校与家,步行需要3个小时,何晓群给的车费,他从来不用。
赵洪说,“他可乖了,每次他妈妈让他去乡里买东西,他从来不乱花钱,也不肯给自己买零食,小小年纪就知道妈妈爸爸不容易。”何晓群笑称,“我也没得教他,他自己看到了家里这样,就不去买那些东西。”
尽管独户居住在山谷,何晓群的人缘却特别好。只要有人经过家门外的乡间公路,她总会招呼大家“来家里耍”“来喝口水”。赵洪说,就连她家“农村低保户”的申请都是村民们主动提出的。
从公路旁经过的村民时常能看到,坡下这位勤劳、坚强、爱美的乡村女人,从屋里蹒跚着端出一盆洗菜的剩水,一步步挪出庭院,艰难地跨过台阶,一边向路人打着招呼,一边浇灌着几簇娇媚动人的蓝色绣球花。
阳光下,何晓群的笑脸美极了。(本报记者 强晓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