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厄齐尔风波击碎“德国神话” 移民国家形象饱受质疑
-
内马尔:我需要时间缓解悲伤
巴西前锋内马尔21日再次对自己在世界杯后受到的批评做出解释,他表示自己只在社交媒体上发言,是为了缓解悲伤。
央视网消息:他们,带着中国人的情怀与道义,来到非洲。
“好朋友、好伙伴、好兄弟”
每一次相逢,都是美好憧憬的开始;
每一次握手,都是温暖力量的凝聚。
从上个世纪60-70年代起,一批又一批中国人,用自己的年华与智慧,谱写了中非友谊的乐章。
“感谢你,来自中国的医生”
“希望自己能像白求恩大夫那样,把人道主义传递到异国他乡。”这是我国第26批援非医疗队医生杨晓的博客留言。
3年前,杨晓来到东非坦桑尼亚小岛桑给巴尔。援非的压力和艰苦,他早有预料,但他说,值得!
一天清晨,当地医院送来一位被民众用刀多处砍伤的小偷。“双手双脚,27根筋被砍断。还有多处骨折,失血严重。”
紧张手术中,眼前“哗一下全黑了”,停电了!“助手跑进来,告诉我医院的发电机坏了。我们硬是在手机的照明下,把这台手术做完了,就像战地的情况一样。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
术后第二天早上,当这位被石膏绷带包裹得严严实实的患者向杨晓连声道谢时:“感谢你,来自中国的医生。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会偷窃了!”那一刻,在杨晓心里泛起一阵波澜:“在这里怎么能谈条件。能给误入歧途的人们重新开始的机会,克服再多困难也是值得的!”
一组数字,传递着无声的温暖和力量。自1963年我国向非洲派出第一支援外医疗队后,至今已向非洲国家和地区派出约2.5万名医疗队员,救治非洲民众约3亿人次。
半个多世纪的默默奉献,半个多世纪的执着坚守。任凭国际风云变幻,中国援助非洲医疗队始终如一。两万五千名白衣使者,连成中非关系中一道独特而卓越的风景,传承、浸润着中非兄弟般的深情厚谊……
“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真正的改变”
53岁那年,周平来到了埃塞俄比亚。在狂风凛冽的东非高原,他拾起儿时景仰父亲的心情,坚定地留在了这里。
周平父亲是第一批援非的中国铁路人。当时他们在技术受限、环境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在非洲最大的成套援助项目之一——坦赞铁路,其中有60多位中国专家为此牺牲。
2012年,周平的儿子也追赶着他的脚步,踏上埃塞俄比亚的土地。他的团队6个多月完成400多公里的铺轨任务。
周平所在的公司,有10%的中方员工都是两代人投身援外铁路建设,而三代人都参与援外铁路事业的员工比例也达到4%-5%。一代一代的传承,中国已在非洲铺就了5600公里铁路。周平和儿子这代中国铁路人,将中非友谊的根越扎越深。
“我们的工作给他们带来生活上真正的改变。”这成了周平与儿子不断前行的动力。
他们用坚韧和汗水,画出最优美的轨道,为一节节列车铺就在陆地起飞的跑道。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中国铁路人坚定的援建梦和中非各国人民心中越来越长的友谊“铁路”。
故乡情、异乡土
21年前,中国南京农业大学援非项目成员刘高琼背井离乡,来到赤道沃土肯尼亚。
巴西前锋内马尔21日再次对自己在世界杯后受到的批评做出解释,他表示自己只在社交媒体上发言,是为了缓解悲伤。
加拿大健康科学院院士宋伟宏将自己在中国的工作轨迹概括为“两点一线”:不是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带队研究唐氏综合征,就是在北京宣武医院合作进行老年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从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王胜君曾在北京工作5年。眼看着家乡的农副产品名声不响,他决定返乡创业。2014年,王胜君创办“沐诺农场”,通过搭建电商平台,连接了原产地品牌企业与终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