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8月16日电题:给社会兜起一个温柔的底——追记“全国孝亲敬老之星”刘德芬
刘德芬的故事,是一个关于社会兜底的故事。她生前所工作的湖北省公安县麻豪口镇福利院是当地孤寡老人、孤儿弃婴最后的救济之所。
刘德芬是湖北公安县一名普通农村妇女,但她凭着一颗温柔而无私的心、一双勤劳而坚毅的手,成了福利院老老幼幼怀念至今的“丫头”“妈妈”,她的故事被写进歌剧、搬上国家舞台,传递更多的爱,温暖更多的心。
用力“建一个像样的家”
“我有一个家,家在大树下,夏天有绿荫,冬天挡风沙,春来花满枝,秋来果实挂……”这是以刘德芬为原型的歌剧《有爱才有家》中对麻豪口镇福利院的描绘。
麻豪口镇的东清河边,几排干净整洁的平房、一幢现代化二层楼就是福利院。走进院子,进入眼帘的是瓜果和花草。这个花园般的院落就是刘德芬生前工作过的地方,是她用了23年时间经营的“家”。
“丫头能干,干活不惜力。”74岁的邹银享说道。老人们告诉记者,最早的福利院可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1991年初,刘德芬服从组织安排,来到沙场福利院担任院长。走进福利院,眼前的景象把她震住了:残破不堪的院子里,老的老、小的小、孤的孤、残的残,撂荒的菜园子,污黑的破房子……
她想要改变这里,为这些老小孤残建一个像样的家。
刘德芬组织福利院有劳动能力的老人,带着大家一起下地干活搞建设,锄草、喂猪、养鸭……什么脏活累活她都带头干。
“德芬院长是个非常能干的人,她做事有条理,头脑清晰,想好就干。”事情干起来,福利院开始变了样。
2007年,沙场福利院与麻豪口福利院合并,组织上又让她担任院长。她又带着大家开荒种菜、栽植棉花、改教室、打隔断、填场地……“整整3个月,她每天沙场、麻豪口两头跑,凌晨3点起床做饭,忙了这边忙那边。”回忆起那段日子,刘德芬的“得力干将”谭显德说,一个女人家跟他们一起和沙、搬砖,手都磨出了血泡,过度劳动让手指都变了形……
用情“融化坚冰尽孝道”
出生于1951年的她,幼年时期父亲被打为“右派”,母亲含冤离世,她尝到过没有父母的苦味、不能尽孝的遗憾。在麻豪口镇福利院,她视院里的老人为自己的父母。
无儿无女的邹银享老人比较敏感,喜欢开小灶,房间里乱糟糟。有一次,刘德芬小心翼翼地说:“邹爹,我帮您收拾一下吧。”邹银享却发起了脾气:“这么多年,我就这样。”
刘德芬走过去扶着老人说:“您没儿没女,我就是您女儿。”听此,邹银享更加激动:“如果我有儿女,还来这里吗?”哪知道刘德芬“扑通”跪在老人面前:“邹爹,我就是您的女儿啊!”
这一跪倒是把邹银享给“跪懵了”。“我本来赌口气,她那一跪,更不好意思了,赶紧把丫头扶起来。”邹银享说,从此在他心里,刘德芬就是他的亲生闺女,“我做什么事情,都想着她,给她帮忙,绝不添乱。”
23年里福利院先后去世了65位老人,刘德芬当了65回孝女。每次,刘德芬都亲自操办,为老人擦身、穿衣、守灵……“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不过如此。
用梦“种下志气护孤幼”
孤儿是福利院另一个群体。“他们是遗落的明珠,只是找不到回家的路。”刘德芬生前常常这么说。
对待福利院的孤儿,刘德芬除了柔情与关爱,还多了一份“严肃”。在她心里,这些孤儿也是祖国的花朵。“福利院要给他们生活保障,还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成长成才。”
因为先天没有双臂,出生就被父母遗弃在福利院的刘三华,是刘德芬一直的牵挂。她在“妈妈”的要求和支持下,硬是学会了用脚吃饭、洗衣、穿衣、读书、写字……
刘德芬一直操心刘三华的未来。“人要有志气,要有梦想,才会有将来。”刘德芬跟小三华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德芬为小三华种下了一个“奥运冠军梦”。
有一年5月,荆州籍残奥会游泳冠军江福英回家举办婚礼,从未谋面的刘德芬带着小三华“闯”进了婚礼现场,她想让孩子跟着江福英学游泳。这两个“不速之客”的梦想感动了现场所有人,江福英当场答应“收徒”。
刘德芬已去世五年,小三华也13岁了,颇有天赋的她已经成为江福英的“得意门生”,她想要进入国家队,进军奥运会!“我不会让妈妈失望的。”
伟大的母亲会给孩子心里种下梦想的种子。23年来,由她抚养长大的孤儿弃婴有45名,他们有的已远在外地上学,有的参军入伍、保家卫国。
她曾坚信自己能看到小三华登上冠军的领奖台。然而,2013年的端午节前一天,刘德芬突感不适送医,诊断结果竟然是:肺癌晚期。
人们哭了,无人相信。
只有刘德芬的亲生女儿张洁想起来,一年多前母亲体检显示肺部有阴影。只是,刘德芬惦记着宿舍大楼修建,惦记着工程质量安全,惦记着一院子老弱幼小,忘了顾及自己的身体。
“福利院是我的工作,却是院子里老老小小依靠的全部。”这句话也许是这个关于社会兜底的故事最佳注脚。(新华社记者 黄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