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版照片:右图为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大坪村监委会主任左艳(左一)与下地劳作归来的村民交谈(8月28日摄);左上图为左艳近照(8月28日摄);左中图为左艳下村走访途中(8月28日摄);左下图为左艳(中)在贫困户家了解危房改造情况(8月28日摄)。
改变农民: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充满活力、积极有为的驻村干部们身体力行,帮助农民发展产业,学习技能,大大增强了农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激发了他们的内生动力。
站在大湾村村口,可以看到陡峭的大山上漫山遍野都是新植的枣树,一米多高的枣树上正挂满拇指大小、即将成熟的酥脆枣。两年前,大湾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忠俊带着村民去外省考察,结合本地土壤和气候条件选定了酥脆枣作为脱贫产业。
62岁的大湾村村民邹黔平指着枣子基地说:“这座山上种过杜仲,种过柚子,种过药材,但十几年来就没有成功过,村民都失去了希望,但现在枣子成功了,增强了村民发展产业的信心。”
拼版照片:右图为贵州省石阡县五德镇桃子园村第一书记游龙(左)在给村合作社饲养的兔子投食(8月28日摄);左上图为游龙在查看一只即将出栏的兔子生长情况(8月28日摄);左中图为游龙(右)在走访贫困户(8月28日摄);左下图为游龙在搬运喂养兔子的饲料(8月28日摄)。
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信心十足地选择回乡工作。五德镇桃子园村贫困户黎国权结束了多年在外打工的生涯,去年开始跟着驻村第一书记游龙学习养兔技术,如今成为了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养兔技术员。“喂料、防疫、打针的技术都掌握了,每个月的工资共有2600元,还能在家里照顾孩子和老人,强过在外面打工。”黎国权说。
驻村扶贫干部们的引导大大激发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坪山乡大坪村贫困户左直海近日住进了驻村干部帮忙新修的三间砖房,还特意规划了一个猪圈,准备马上养猪。然而,数月前,50多岁的左直海还住在祖辈八代人曾居住过的木房子里,对劳动致富提不起兴趣。
“不断跟他讲,政策不养懒人,都要勤劳致富。驻村干部轮番到他家做思想工作不下20次,直到几个月前他才坚定自力更生的决心。”左艳说:“村里帮他争取了危房改造资金,他自己投工投劳,一个月就把房子建好了。他还主动要求养几头猪,争取尽快脱贫。”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扶贫干部可能有一天会撤离,但帮贫困户培育起来的内生动力将永远伴随他们,这是最强大的脱贫致富推动力。”大沙坝乡组织委员、邵家寨村党支部书记安繁华说。
拼版照片:右图为贵州省石阡县中坝街道大湾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忠俊(右)帮助年迈的村民背辣椒回家(8月28日摄);左上图为罗忠俊(右一)在走访贫困户(8月28日摄);左中图为罗忠俊在查看村里的酥脆枣成熟情况;左下图为罗忠俊在帮助村民码放辣椒(8月28日摄)。
改变农村:从贫困“天堑”到致富坦途
要想富,先修路。在石山林立、沟壑纵横的石阡,基础设施欠账大和产业发展缓慢两大短板曾是横亘在贫困群众与致富之门之间的“天堑”,如今农村公路四通八达,扶贫产业随处可见,每条路、每个产业都凝聚着驻村干部们的心血。
左艳永远也忘不了,几年前,她从村里去乡里读书,背着十多斤重的油、米去学校,走山路要走六小时,现在六点五米宽的柏油路已经修好,到学校车程仅半小时。莫若依旧记得第一次进村帮扶的景象。“第一次进村碰上下雨天,道路泥泞不堪,摩托车是抬着进的村。那时村里没有一条硬化路,现在水泥路几乎修到每家每户的家门口,出门鞋不粘泥。”他说。
2014年以来,石阡县投入140多亿元,修建各类道路3500多公里,硬化路通到每个自然村。现在正投入3亿多元,建设人饮安全工程,确保家家户户打开水龙头就有水喝。确保巨额投资安全、顺利、有效落实到每条路、每个水利设施上,凝聚着扶贫干部们一丝不苟的作风、费尽心血的付出。“为了把项目落实到位,哭过、累过、苦过,但就是没有放弃过。”大沙坝乡付家坪村党支部书记邓真霞说。
铜仁市委常委、石阡县委书记皮贵怀说:“必须下大力气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才能让脱贫攻坚成果惠及全体老百姓,才能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确保坚决打赢脱贫这场硬仗。”
每个村随处可见的成片产业是石阡农村的另一道风景,尤其是由驻村干部们领导的集体经济所发展的产业正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在枫香乡黄金山村,两米多高的牧草沿着山脚一直绵延到山顶,山脚下的牧草加工厂每年7月开工,一直运行到11月份牧草加工结束。
“石阡有280多家养牛场,但饲草大多要从外省‘进口’,进货价高达720元/吨;我们自己搞牧草加工,售价650元/吨,价格优势明显,利润可观。去年,牧草加工厂纯赚13.6万元,给全村贫困群众分红5万元。”樊正敏说,下一步要继续扩大牧草种植规模,带领全村从草里“淘金”。
“因地制宜发展起来的扶贫产业搭起了通往富裕生活的桥梁,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农村的绿水青山正在变成‘金山银山’。”新华社驻石阡扶贫工作队队长、石阡县委副书记邓诗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