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年轻人奋力“逃离“大山,这数万80后90后为何相向而行?
来源:9月18日《新华每日电讯》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欧甸丘、施钱贵
拼版照片:贵州省石阡县年轻扶贫干部群像。左上图为石阡县枫香乡黄金山村第一书记樊正敏;左下图为石阡县中坝街道大湾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忠俊;右上图为石阡县大沙坝乡付家坪村支书邓真霞;右中图为石阡县五德镇桃子园村第一书记游龙;右下图为石阡县坪山乡大坪村监委会主任左艳(8月27日至8月29日摄)。图片均为新华社发(杨文斌 摄)
广袤的云贵高原上,脱贫攻坚正如火如荼。与贵州农村大多数年轻人奋力走出大山相反,数万名80后、90后年轻扶贫干部一头扎进大山深处的贫困山村,成为当地脱贫攻坚的领路人、贫困群众的“主心骨”,与农村结下了一辈子的不解之缘。
记者近期在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采访了解到,众多年轻的驻村扶贫干部成为贫困山村里最活跃的元素。他们扎根深山,甘心奉献,把满腔热情奉献给农村的每一寸土地,让地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的这片热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全面小康生活越来越近。
拼版照片:右图为贵州省石阡县大沙坝乡付家坪村支书邓真霞(右一)在介绍村里柚子产业发展情况(8月29日摄);左上图为邓真霞(左)与丈夫在展示新挂果的柚子(8月29日摄);左下图为邓真霞在查看村里产的黄桃在网店上的销售情况(8月29日摄)。
改变自己:从怕讲话到会讲“群众话”
要改变贫困,先改变自己。石阡县共选派了近两千名干部长期驻村扶贫,与贫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们很多都经历了从没有群众工作经验,到会讲“群众话”、会吃“群众饭”、会做群众工作的历程,年轻扶贫干部们的自身升华成为带领群众脱贫攻坚的基础。
尽管家距离所驻村仅半小时车程,但石阡县工业和商务局派驻枫香乡黄金山村的第一书记樊正敏每周只回家一次,而且时间不超过一天,其余时间都工作在村里、吃住在贫困户家里。
“只能抓紧早上七点前和晚上八点以后的‘黄金时间’走访老百姓,其他时间他们都上坡干活去了。”有了两年半驻村工作经验的樊正敏说:“不这样扎根在村里,不和他们吃住在一起,就没法和群众真正搞成一条心,睡在家里也睡不踏实。”
从机关到乡镇,扎下根来,才能把“两条心”变成“一条心”。还有的干部则是放弃相对优越的县城工作,主动回到农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
拼版照片:右图为贵州省石阡县枫香乡黄金山村第一书记樊正敏骑摩托车下村走访归来(8月28日摄);左上图一为樊正敏与村民在收割牧草(8月27日摄);左上图二为樊正敏在打扫牧草加工厂地面,厂房门前的摩托车上挂着他的“干群连心袋”(8月28日摄);左下图一为樊正敏在收割牧草(8月28日摄);左下图二为樊正敏(左二)与村民在捆扎存放青贮饲料的塑料袋(8月28日摄)。
“收入从每月四千多降到了现在的两千多,工作时间从原来的每天八小时左右延长到现在的十几个小时,工作内容从单纯的导游,变成了现在繁琐、复杂的群众工作。”坪山乡大坪村监委会主任左艳去年辞去了在县城从事的导游工作,如今成为了村里唯一的大学生村干部。“再多付出都值得,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但贫困发生率20%以上,不能让家乡总戴着深度贫困村的帽子。”左艳说。
缺少群众工作经验的年轻扶贫干部们在做中学、在学中成长。“做三年村干部,抵得上读三年大学。”中坝街道大湾村党支部副书记罗忠俊说:“以前最怕开群众会,开口怕遭骂,开口了说错话更怕遭骂。第一次开群众会发言,我是照着事先写好的稿子念,但现在不用看稿子,连续讲两个小时没问题。”
扶贫干部们的付出,群众看在眼里,感激在心里。两年前,中坝街道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莫若被委派到大湾村担任党支部书记。“第一次去群众家里走访,我还没开口,群众先当着我的面骂了村干部半个多小时。后来帮村里修好了路,搞好了自来水,群众开始认可我们。今年6月,我爸过世,出殡那天,30多户村民自发来帮忙端盘子、砍柴烧火、摆桌子。”莫若感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