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区地处泰沂山区北麓,与华北平原接壤。得益于其复杂的地形地质构造,章丘多为地表矿,且矿物质种类丰富。早在汉代,这里便是冶铁重镇,史书中用“庄庄净是叮当响,锤点压过寺庙钟”来描述当时章丘的打铁盛况。直到今天,这里依旧保留着传统铁锅打制技术。
对于一口需要捶打36000锤、历经12道工序、七道热锻五道冷锻、前后被18种不同规格的铁锤锻打、集合着六代传承的铁锅来讲,它的背后是千家万户老百姓的记忆。
然而,在各种因素的冲击下,传统的打制技术曾经举步维艰,1990年前后,几乎所有的铁匠铺都倒闭了,手工匠人们纷纷另寻出路。
而这一切,被冯全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作为济南三环厨具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冯全永也不曾想到自己和合伙人刘紫木的人生会与这口手工铁锅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章丘铁锅。刘紫木供图
一见倾心 好器自在人心
多年前,从老家外出打工的冯全永被饭店大厨要求去找一把铁锅。当时因为铁锅生意不景气,大部分传统手工匠人已逐渐隐退,冯全永寻遍章丘的郊区,终于找到了“臻三环”老字号的传人王立芳老师傅,八十三岁的老师傅打了一辈子铁锅,周边的很多铁匠都是老师傅的徒弟。
从师傅手中买下第一口铁锅后,冯全永百思不得其解,这一口黑不溜秋,死沉死沉的铁锅到底有什么特别的,为什么大厨们非这口铁锅不用呢。
当鲁菜精妙的技法碰上这口千锤万打的铁锅时,冯全永的一切疑惑都随之而解。铁制炊具良好的导热性推动形成了中国人独有的爆炒技法,在高温中,食物的性状发生了改变,各种调味得以浸入,中国菜肴因为炒,而独步世界。200度的高温因为厚实的锅壁得以注入食材而不失散,特有的内弧成就了颠勺的反转,使汤汁能够均匀浸入菜品而不撒一滴。
如此好用的东西,为什么销路却那么之窄?就在这时冯全永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为什么不能到网上卖锅呢?“那个时候我特意上网搜索了一下手工铁锅,搜索结果居然是零。”自己的使用经历足以证明锅的质量,应该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到这口与众不同的锅。冯全永急忙联系亲戚,跟着亲戚来到章丘的老村探访,寻求合作。
经过多方打听寻找,冯全永终于将多位打锅师傅们再次聚集起来,其中就包括王立芳老师傅的儿子王玉海师傅。“知道我要在网上卖铁锅,他让我一定要把师傅们的锅卖出去,卖出去才有收入,才能把手艺传承下去。卖出去才有受众,才能有更多人知道铁锅的好!”
2009年,冯全永的“臻三环铁锅店”在淘宝上注册成功。冯全永决心将铁锅卖向世界。“近年来,很多师傅都开始重拾打铁这一项技艺。他们也很愿意跟我签订劳动合同。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给了很多‘怀柔’政策,遇上收麦子、玉米的时候都允许他们请假,不耽误干活,另一方面是因为打铁师傅的工资提高了,从前他们一个月的打铁收入在3000元左右,现在基本上都能维持在7000-14000元的水平了。”
打铁师父正在制作章丘铁锅。刘紫木供图
一夜成名 福兮祸之所伏
臻三环铁锅店的出现填补了当时淘宝手工铁锅市场的空白,随着很多认可老手工铁锅的消费者的帮助,铁锅生意开始有了一点起色。但到2012年,很多做冲压锅的小作坊也开始打出了手工冷锻铁锅的招牌,销售价格也比臻三环铁锅低,冯全永的铁锅店遭遇了第一次危机。
这样的变化让冯全永始料未及,在这一波冲击下,臻三环铁锅店几乎倒闭。2年下来师傅生产的6000多口锅就这样在仓库中堆积起来。
面对着随时有可能会生锈的铁锅,冯全永急了。他拿出自己买房的钱,背着锅,奔走在各地寻找互联网时代“章丘铁锅”的新出路。经过不断地奔波,冯全永终于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合同人--刘紫木,他们选择在坚持做出好锅的同时,记录并传播章丘的铁锅制造工艺和背后的人文故事,“让传统技艺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不仅意味着要卖好产品,把其中的文化内涵传播好同样重要”。于是,他们深入考察,寻访老艺人、讲传承故事,从原料到制作,用镜头和文字还原着“一口锅”背后无数人的坚守。
慢慢地,“章丘铁锅”的口碑竖起来了,“臻三环”的老牌子更响亮了。2015到2017两年的时间,“臻三环”的牌子越来越响,并在2018年2月19日《舌尖上的中国3》回归的那一天爆发。在节目第一集《器》:“食物与刀灶釜的缘分”中,章丘铁锅伴随着鲁菜对于爆炒技艺的苛刻要求而出现。“锻打三万六千锤,勺底睁明颜色白。”敲击时声如编钟清脆悦耳,勺底看得见锤印,摸不到锤坑,章丘铁锅火了,中国匠人,中国铁锅,中国味道,成为很多消费者认可的IP,这些精妙的手工艺一时间圈粉无数。
“章丘铁锅”在当日微博热搜最高到达了12名,媒体争相报道,存货被一扫而空,一口铁锅火遍大江南北,求锅者众,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困扰。出镜师傅父子遭受非议,无奈躲到亲戚家;部分铁匠撕毁合约,另立门户,选择“单干”;甚至有疯狂的购买者直接翻进厂房抢购铁锅……随后三个月,铁锅店暂时下架了所有产品,厂区也临时封闭了,洛阳纸贵,章丘无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