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得知获得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钢筋工职工组第一名时,潘小健既激动又感慨。
10月31日至11月2日,由中国建设劳动学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办,省建设投资集团承办的2018年中国技能大赛暨全国住房城乡建设行业“浙建杯”职业技能大赛全国决赛在浙江建设技师学院举行。比赛期间,来自全国30支代表队的98名技术顶尖的钢筋工、防水工,展开了一场高手间的激烈竞争,而潘小健在高手中脱颖而出。
他本来有着另外一种人生走向。从部队退伍后,潘小健回到安徽省歙县,在老家当了7年村支书。2002年,他离开家乡来到杭州,成为浙建集团所属省建材集团一名预应力张拉工人。
从零基础,到预应力操作,再到钢筋制作,这股一丝不苟、不折不扣的劲头,为他打开了另一番天地。本次比赛浙建集团参赛选手总教练田志刚告诉记者,潘小健刚参训那会儿,他其实不是最看好的。“有人说,高手制作钢筋就像摆弄面条,可随意变换成合规构件,而在新手的手上就像一堆树杈,怎么摆弄也不符合要求,因为钢筋制作主要靠的是手眼协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而5年前的潘小健,还是一个连弯箍机都没有摸过的新手。“但越接触越惊讶,他熟练、精准的手感,更像是一个从事钢筋制作多年的高手。”
其实,令人惊讶的背后,是潘小健的耐心、执着与坚持。当年,省建材集团在斯里兰卡的一个项目启动后,钢筋工紧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潘小健开始了尝试、摸索的过程。他请教身边熟悉钢筋操作的同事,先从钢筋设备的使用开始,一方面充分了解不同钢筋设备的用处和制作要求,一方面着力学习钢筋翻样和制作绑扎,8毫米直径、10毫米直径、12毫米直径,35°、45°、90°……一根根不同型号的废钢筋,一个个不同弯曲的角度,边试边干,边试边学,手被磨出了血泡,腰也痛得直不起来,但渐渐地,他对弯曲规律和角度变化的参数也摸了个透。
“里面学问大着呢!”潘小健说,钢筋对于建筑,就像人的脊梁一样,只有精益求精,才能保证建筑安全稳固。“一束束钢筋从哪里拦腰扎起来,一个个连接点怎么焊接,都要严格按照图纸制作,既是技术活,更是良心活。”
这些年,潘小健在斯里兰卡的工地上工作,手下管理着一支五六十人的团队。在努力把这些成员培养成生产能手的同时,他还在优化生产工序上动足了脑筋,“比如,一片架板需要用到20多种样型的钢筋,原来按部就班制作,一天只能生产一片,而将型号归类来做,速度就可以提高4倍左右。”
“巧手能将钢骨展,十年磨砺力铿锵”,正如同事送给潘小健的诗中所写,他一直在为做建筑业的“一根钢筋”努力着。
据悉,除潘小健外,浙江省三建建设集团防水工选手李敏荣获职工组防水工决赛亚军,省建设投资集团选送的4支代表队11名选手中,有6名选手获得决赛前10名。获得职工组前3名的选手,经人社部核准后,将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可晋升技师职业资格。(本报记者 万笑影 通讯员 张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