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泥炉王”家中建博物馆守望武汉老时光

2018-11-09 10:55:17

武昌泥炉博物馆,胡玉华展示其制作的泥炉及收藏的各式煤炉   记者苗剑 摄

  “今年是我父亲去世整10年,我们在家建这个小型泥炉博物馆,既是怀念他老人家,也是想把泥炉制作这门老手艺传承下去。”8日,在武昌后长街33号一家由老平房改建的小型泥炉博物馆里,长江日报记者见到武汉最早的泥炉手艺人叶国铭的儿子叶先勇。叶先勇说,提起他父亲的名字也许很多人不知道,但用过他做的煤炉子的武汉人绝对数以万计。他的父亲大半生都在做炉子。

  冬天赤脚和泥还踩到过钉子

  长江日报记者发现,这家小型泥炉博物馆除了收集各种老煤炉,还有不少迷你泥炉,最小的可放在手掌里,年代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有广西、江西不同地方的炉子,也有白泥(观音土)和红泥不同材质的,还有盘式、直桶式等多种样式,而且炭炉、烧柴炉和煤炉应有尽有。

  博物馆的主人是位86岁的老太太,名叫胡玉华,她跟老伴叶国铭在这里住了60多年,一起做了半世纪的炉子。

  “说起做炉子,还有一段故事。”胡玉华说,1953年,老伴坐火车去投奔湖南的哥哥,车上遇到了湖南人谭风群夫妇返乡。闲聊中,叶国铭得知他们是做泥炉子的,原打算在武汉做这门营生,可是没找到合适的场地。叶国铭仔细询问做泥炉需要的条件后,决定跟他们合伙在武汉做这事,并说动他们在下一站江夏大花岭下车。

  当叶国铭把谭风群夫妇领回家,并跟家里人说要跟他们一起做泥炉,全家人除了胡玉华外都反对,公公婆婆还劝她:“做这个又脏又累,你么受得了?”21岁的胡玉华坚定地站到丈夫这边,武昌地区最早的民用泥炉作坊便在蛇山脚下的西大街黄土坡开张了。

  “那真的是苦。”胡玉华说,从选土取土、晒干碾碎筛细浸泡到和泥;从模具翻制到修整毛坯炉,再到开炉门、平炉脚、复内膛、外涂泥浆、晒干;最后烧窑、制内胆,给泥炉周身用铁丝编箍、做提手,共十几道工序,每批制作需10至12天,冬季雨雪天还要延长。

  老太太说,最累的是和泥,得用脚和,冬天赤脚在冰冷的泥团里那叫一个刺骨冷,还怕泥里混了杂质。有次老伴一脚踩到一颗钉子,顿时鲜血直流。烧窑得三天四夜守着,一旦火熄了一窑的炉子就废了。

  第一批泥炉做好后,武汉市民还很少见过这种广西样式的炉子,那时普通家庭家里用的是砖垒的土灶或用铁瓮做的简易柴火灶。大家见它的第一感觉是,这么精巧能不能承得起一壶水。叶国铭在街头叫卖时想了个主意,把这个白泥炉子倒过来,他一下站在炉底上,“看,我站在上面都没事,您家回去煨一铫子汤保准承得起。”这一招蛮管用,买的人逐渐多起来。

  叶师傅做的炉子特别能熬火

  1956年12月,因武汉长江大桥建设需要,蛇山脚下西山坡土地被征用,谭风群夫妇退出了合伙,叶国铭夫妇举债购置了现在住的地方,继续开泥炉作坊。

  取观音土的梅家山一带原来属于郊区,后来被划入城区发展范围,他们做炉子就没法取土了。叶师傅只好改用远离市区20多公里的武南铁路线外的黄泥土,经过多次配方实验和烧制,最后成功地将“红泥煤球炉”推向市场,受到老百姓的欢迎。

  上世纪6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城市家庭从煤球、煤饼改烧蜂窝煤,叶国铭也适时推出新型的“红泥蜂窝煤炉”。后来城市里的黄泥土也越来越难取,生产泥炉子已不现实,他想到用油漆桶改制“铁皮炉”,琢磨出在炉胆与铁皮之间填充珍珠粉等保温材料,并在炉门上想到二次进风的办法,这种炉子一面市就受到市民的欢迎。

  “叶师傅做的炉子特别能熬火。”许多老顾客说,晚上炉门封好,第二天早上炉子上不仅能烧热一壶水,烧过的煤还能给别人家引燃新煤。每逢冬季和春节来临,他家的煤炉子供不应求,每年2万个炉子畅销武汉三镇及周边市县。

  叶国铭经历过1959年“公私合营”和1968年被武昌区手工业局管理并入武昌解放综合社,但一天都没影响他的生产,因为老百姓一天也离不开炉子。他生产的泥炉产品曾多次被武汉市和武昌区政府授予“一厂一品”先进称号,叶国铭、胡玉华也多次被评为市、区先进工作者。

  改革开放后,年过六旬的叶国铭本可退休享清福,但他甩开膀子第四次创业,一直做到2000年左右,因为自己实在做不动了,而且烧煤的人也不多了。

  这里能留住武汉的老时光

  最近几年,儿女们收拾叶国铭以前做炉子的老物件,勾起了母亲胡玉华的怀旧情结,就托人买回观音土,自己没事在家捏一些小白泥炉。没想到自己的儿孙及他们的朋友看到后,都惊讶这可是好宝贝啊——既有艺术性,还能守望武汉的一段老时光,纷纷索要,甚至国外的朋友也打电话要她给自己留一个,于是老太太捏得越来越起劲。趁着父亲去世十周年之际,儿女们把这些宝贝展示出来。

  一些街坊和亲朋纷纷来观看。他们说,那个年代不管是平房居民还是单位宿舍楼,以及高校筒子楼,都少不了这种煤炉子。许多人睹物思旧,那时,新成家、逢年过节、冬天取暖或添小孩要烘尿布的,都会上门求购,一定记得武昌后长街做炉子的那位和蔼可亲的老人。

  叶先勇说,他们兄弟姊妹五个都很早离家,没有一人继承父母的手艺。“我们展示这些不仅仅是为了给自家存点念想,更希望这个老手艺和历史文化能得到发掘和传承。”(长江日报记者王震)

来源:长江日报
编辑:石熙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中国职工讲故事之四十四·生产安全的守护者...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 热点人物

    劳动者之歌:奋斗·2018劳动者风采录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吴亦凡越洋打榜不成 数据反被清理

    11月初,吴亦凡发行首张个人专辑《Antares》,全球近246个地区在内的各大音乐平台同步上线。短短一周,这张专辑就经历了大起大落:专辑中有三首歌《November Rain》《Antares》《Selfish》一度登上美国itunes榜前三,“力压”欧美知名歌手“A妹”Ariana Grande的新歌《thank u, next》;但从昨天开始,《Antares》歌曲的排名全部掉至100名开外。

  • 王传君15分钟独白后 “巴特比”开始好看了

    没有足够肢体有效的塑形能力,王传君虽然尽力让自己显得松弛,拉家常似的与观众讲话,但想要让观众在这15分钟里完全集中注意力,跟随演员的台词在脑海中搭建起对舞台时空的生动想象,恐怕需要更多地从对偶像的痴情中汲取动力。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霍启刚:电竞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体育运动

    11月8日上午,全国政协委员、霍英东集团副总裁、亚洲电竞协会主席霍启刚在出席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文明互鉴: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分论坛时,分享了未来亚洲电竞协会将在网络文化共建和服务青年中发挥作用的一些思考。他认为,“电竞体育尤其是电竞运动,其实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的体育运动。”

  • 陕西荣民控股史贵禄:“我的成功得益于改革开放”

    从商几十年,史贵禄爱党为党,爱民利民,一步步成长为“一代儒商”,被誉为“红色企业家”“企业家中的理论家”。他个人和他的企业的成长,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的繁荣发展。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