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叶萌春(左)正在与他的团队成员进行研究
沈岳 摄
个人简介
叶萌春,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百名青年学科带头人。2001年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2006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随后在美国北卡教堂山大学医学院从事结构基础的药物设计研究,其间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大分子晶体技术,合成了三类具有较高生物活性的新型磷酸二酯酶(PDE4)抑制剂。目前在国际著名化学期刊、杂志发表多篇论文。
在国内读博士、出国做博士后、回国——这是叶萌春的发展路径。叶萌春看来,在全球范围内,有机化学领域的竞争很激烈,美国、德国、英国等欧美国家实力强大,尽管中国进步很快,有些方向已经能够“并跑”甚至领先,但要实现“超越”和“引领”,还需要中国的化学家们不断积累。
巧妙“拨动”一个氢原子,从而实现从烯烃和醛一步选择性合成烯丙醇化合物,去年,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叶萌春团队的一个“无心插柳”之举攻克了烯丙醇合成领域长期以来的一个难题。
住“阁楼”的科研团队
在南开大学理化楼的顶层,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没有豪华装修、没有任何装饰,一张写字台、两个柜子以及一些没有拆箱的仪器,是这间办公室的全部家当。记者见到叶萌春时,这位找到“拨动”氢原子“魔法棒”的化学家正站在高高架起的电脑前查阅文献。
“久坐不好,所以把电脑架高了起来。”叶萌春笑着解释道。先后在美国北卡教堂山大学、斯克利普斯研究所作了7年博士后,2013年叶萌春举家从美国来到了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此后他一直在这里办公。叶萌春并不介意办公条件的简单,从斯克利普斯研究所来到这里,也并不觉得有什么“落差”。“实验室就在楼下,很方便,实验条件很好,器材很先进”。
说起回国的原因,叶萌春表示,近年来国内科研环境越来越好,国家对科学研究、科技创新支持力度也越来越大,有了合适的机会自然会选择回国发展。回国后,叶萌春重新选定了研究方向,并组建了自己的实验室和团队。现在他的课题组有6名博士生和5名硕士生。
做科研选择方向很重要
叶萌春课题组使用廉价的金属镍催化剂和苯基硼酸共催化芳基烯烃与醛的烯基化反应,“拨动”了烯烃氢原子,从烯烃和醛一步选择性合成烯丙醇化合物,攻克了此领域长期未解的难题。叶萌春坦言,这是个“无心插柳”之举。“在实验设计上,我们设计的是还原偶联,却意外得到了烯醛偶联。我们通过做4个实验,凑巧得到了此结果。”
叶萌春课题组在实验中发现,独特的配体锚定的双金属催化方法不仅有效活化了环丙基酰胺和炔烃的环加成,而且具备了较好的不对称诱导效果,此方法为进一步实现其他不活泼底物的反应,带来了全新的机遇,这一成果于2017年12月发表于《美国化学会志》。
谈及连连发出几篇高质量科研论文,叶萌春却说:“偶然寓于必然,要想做好的科研,把方向选择对,很重要。”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中午不休息,鼓励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唠叨”最多的话便是“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在学生们眼中,叶老师意气风发、拼劲十足而又对学生关爱有加。
“叶老师每周工作50小时以上,叶老师也十分关心我们的身体,他常说我们平时工作压力大、强度大,所以要更加注意加强锻炼。”2015级博士研究生韩兴旺说。
“叶老师总是强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一次,他带领我们‘暴走津城’。”提起那次“暴走津城”,2016级博士研究生王银霞记忆犹新:在叶老师带领下,课题组成员从南开大学出发,走过小白楼、海河、天津之眼、天津站等地,最后再走回学校。一路上师生从实验进度、近期选题聊到学科前沿甚至人生经历、人生理想和今后的规划……“一下午的时间过得很快,从那以后,我们课题组氛围更加和谐融洽了,大家亲如一家!”王银霞说。
“其实我本打算博士毕业后进入企业工作,但受到叶老师的影响,我希望自己沿着科研的道路一直走下去。”也正是那次“暴走”的经历和日常的耳濡目染,韩兴旺觉得应当沿着自己的科研方向一直深入钻研下去。他希望博士毕业后先到国外做几年博士后,开拓眼界,积累经验,再回国正式开启自己的科研事业。(本报记者 秦帆 通讯员 马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