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镇党委书记说,镇上有10个管区主任,其中9个没有编制。“有的人年龄已经偏大了,但解决不了他们的级别和岗位问题,他们只能在这些岗位上苦苦坚守。”
这也造成了编外人员心理落差大。目前已是中部省份某乡镇领导的陈明(化名)曾经是县直机关单位的一名编外人员。
他向半月谈记者回忆说,因为编外人员这个特殊身份,他总是感觉在同事面前抬不起头,心里会有“低人一等”的想法,因此平时和身边同事的交流也不太多。“毕竟大家都是在体制内工作,虽然别人没有明说,但自己心里会比较在意这个标签。”
同时,用人单位对编外人员也存在一定的“不信任”。某事业单位人事干部表示,重要一点的工作一般不敢交给临聘人员,因为一旦工作没做好,临聘人员拍拍屁股就走人了,而在编人员就要考虑自己的编制饭碗,做事会更稳妥谨慎。
3
让编外人员看到希望、更有干劲
半月谈记者采访中发现,临聘人员普遍感觉没盼头,导致基层很难留住人。
一些年轻的编外人员表示,他们只是在基层单位过渡下,借助这份工作锻炼能力,希望对将来参加公务员等考试有所帮助。“日常工作牵扯了太多精力,我已打算辞掉这份工作专心准备考试入编。”李斌说。
基层工作关键靠人。因此,需要采取切实措施,稳定有能力、有经验的编外人员,让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
“去年有村支书提出辞职,去工地干活。我觉得这个人各方面都不错,就做工作挽留,也问组织部门,对这种表现不错的临聘人员有没有什么政策,组织部门回答没政策。”武陵山区一名基层干部建议,应为编外人员设计完善的成长规划。
某社区干部说,新招录的公务员、事业单位人员都有岗前培训,但很多编外干部一录用就上岗,政策法规不熟悉、业务流程不清楚。希望以后有专门针对基层编外人员的培训,安排有针对性的学习内容,真正提高为群众服务的能力。
有乡镇领导建议,可以根据个人工作表现,参照事业编的标准提升编外人员待遇,或者探索稳定的工资增长机制,让他们能够安心投入日常工作。
编外人员也期望,如果编制问题一时无法解决,用人单位应尽量对编外员工和正式员工一视同仁,增加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和认同感,帮助他们在工作中提升自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