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倾听基层心声:一个乡镇九种人,没有编制很伤人

2019-02-13 13:40:58

大学生“争抢”事业编制环卫工,一名研究生学历的环卫工人在巡街保洁 王建威 摄

  基层政府承担着各项政策实施落地的重担,工作任务繁重,但目前不少单位和乡镇人手紧张,需要在编制之外通过公益性岗位、人事代理、劳务派遣等方式招聘编外人员进行补充,甚至有些机构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是编外人员。

  半月谈记者近期调研发现,编外人员与有编制的人大都干着同样的工作,但工作中的境遇大不相同,工资待遇低、心理落差大、缺乏激励机制等问题正困扰着编外人员。

  1

  一个镇有九种身份,大部分是编外

  见到今年40岁的张铭(化名)时,风尘仆仆的他刚从村里赶回镇上。

  张铭是东部某省一个镇的管区主任,已在这个镇工作了22个年头。除了镇上安排的一些日常工作,他还要包村驻村,将扶贫、环保、安监等政策传达到每一位群众。从2004年至今,他已相继包了5个村,最长的一次一包就是8年。

  虽然长期在镇上工作,但张铭其实并不在编制内,而是属于“企业工人”。

  半月谈记者拿到的这个镇的一份人员构成表显示,全镇党委政府在职人员180多人,其中有公务员和全额拨款事业编、差额拨款事业编身份的仅占不到一半,像张铭一样的企业工人有30多人,另外还有企业干部、劳务派遣、临时工、公益岗、人事代理等多种身份。

  “算下来,我们镇的工作人员就有9种不同的身份。”这个镇的党委书记说。

  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基层比较普遍。半月谈记者在沿海某省3个县随机抽取4个乡镇调查发现,有的乡镇在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空编的情况下,编外人员还大量存在;有的乡镇编外人员远超编制内人员。

  对此,有的乡镇党委负责人解释说,乡镇编外人员超过编内人员的原因较多。上世纪末至本世纪初,乡镇事务繁多,一些乡镇敞开口子向社会自主招录了工作人员。尤其是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有大量人员本应分配到企业工作,但最后实际转入了乡镇七站八所。

  除此之外,村居社区也存在大量的编外人员。武陵山区某村干部说,社区和村工作人员除了下派驻村干部,普遍都是临聘人员。他之前也在社区工作过,社区一般20多人,村里一般不到10人,几乎没一个是有编制的。

  2

  同样的工作,不一样的境遇

  基层工作人员承担着各级党委政府部署的工作,编外人员同样冲锋在前。

  李斌(化名)是中部省份某乡的一名编外人员,他已经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4年。因为乡里人手不足,他目前承担了组织干事的工作,涉及党建、档案管理、工资审批等内容。他说,自己有时在半夜都会接到任务,并且要求第二天一早就要完成。

  赵旭(化名)同样是一名编外人员。他告诉半月谈记者,和镇里其他干部一起加班到深夜是家常便饭。“我来镇里上班的这4个多月,基本上没休息过一个完整的周末。”

  但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同在编人员相比,编外人员在待遇、晋升渠道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

  李斌告诉半月谈记者,目前他每个月的工资只有2300元,也没有“五险一金”,一年下来收入要比其他正式编制的工作人员少一半。赵旭则表示,他每个月2000元的工资只能够勉强维持日常生活的开销,“不敢大手大脚地花钱”。

  在武陵山区的村支书岗位,编外人员的每月工资只有2100元,而有编制的一般都有7000多元,是编外人员的3倍。综合专干收入更低,以前是每月1200多元,去年才涨到1680元。

  “之前社区有很多年轻小伙子做事很认真、踏实,但是迫于生活压力基本都离开了社区岗位。”西部某社区干部说。

  某镇政府临聘工作人员说,同一件事情做好了,在编人员有相应的奖励机制,能得嘉奖,他们却没有。如果出了问题,却要和在编人员承担一样的工作责任,这挫伤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

  没有编制,也影响到了编外人员的晋升。张铭尽管在镇上七站八所和不同村庄之间,兜兜转转干了很多年,却因没有编制无法在职务职级上得到晋升。

1 2 共2页

来源:半月谈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时代楷模

  • 热点人物

    2018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

  • 热点人物

    张玉滚:教书育人十七载 把山路走成通天大...

  • 热点人物

    以匠心守初心 铸就匠人精神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当科学家遇到电影人

    “之所以在3年前开设‘地平线’项目,是因为我们需要了解电影业在科技发展驱动下走向的未来,什么即将出现,会如何影响电影和整个娱乐相关的行业,我们要面对什么样的挑战,拿出什么样的对策。”据欧洲电影市场负责人克努对新华网说。

  • “高学历”岂能成为明星的营销标签

    学历是个虚妄的符号还是真材实料的证明?学术是条笃志明德、诚信为本的潜行之道,还是娱乐工业流程中用来营销的高音喇叭?对文艺工作者而言,应当修炼真学识还是借学历自我包装镀金?这些不成问题的问题,如今却被一部分人本末倒置了。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Okta创始人托德·麦金农:提高效率最重要

    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一大批科技创业公司应运而生,Okta(高科技初创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它通过“云连接器”,能将一家公司及其员工使用的应用软件整合在一起。2009年,前Saleforce(客户关系管理软件服务提供商)公司副总裁兼工程师托德·麦金农创立了Okta。

  • “水饺皇后”臧健和:狮子山下的奋斗传奇

    香港知名品牌“湾仔码头”创办人臧健和日前离世,享年73岁。人称“臧姑娘”的她上世纪70年代从内地流落香港,为谋生计,她靠推着一辆木头车在湾仔码头摆卖水饺起家,成为狮子山下白手起家的奋斗传奇。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