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入夜的杭州有点冷,可在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乔司站的行车室里,却是一番繁忙景象。值班员赵宜飞端坐指挥台前,沉着地指挥着火车往来运行。
在赵宜飞家中,此刻家人正在团聚。“对我们家来说,团圆饭缺少一个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赵宜飞笑言。
从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首批铁路信号员的曾外祖父,到做了32年随车货运员的外公,再到与春运关系最为紧密的列车员母亲,到赵宜飞这里已是第四代铁路人,这份缺席年夜饭的“传统”也一直“传承”了下来。
外公冯长发已年过八旬,依旧精神矍铄:“我的父亲,自我有记忆起便在铁路上做事了。”冯长发的父亲曾历经抗战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成了新组建的铁道部上海铁路局第一批职工。
1952年,冯长发从铁路技校毕业,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和父亲不同的是,他进了列车段,在随车货运员的岗位上一干就是32年:“一到过年过节老百姓要运点什么东西送给远在外地的亲戚,主要还是靠我们铁路。每个春节都在值班,总也赶不上团圆饭。”
1983年,冯长发退休了,这一年,也是他最小的女儿冯钰琴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年。80年代中期,从杭州开往北京的120次直通快车,全程耗时将近30个钟头,已经是往来两地最快的一趟车了。每次出乘,她都要在外三天两夜。
冯钰琴工作的30年间,正是农民工大潮兴起的时期。作为直接面对旅客的她,回忆起往事,感慨良多:“你们知道最夸张的时候老式绿皮火车的厕所里可以挤进多少人吗?8个人!我们的火车从起点站开出就塞满了人,中途到站旅客上不了车就从窗户里翻进来,大家想尽一切办法,只为回家。”她补充说,“你想想,一出车,我们谁还考虑年夜饭?”
2012年,大学毕业的赵宜飞参加工作。他先后从事过拉风制动员、信号员等多个岗位,现在成长为一名车站值班员。小赵在铁路的这几年,中国铁路实现了质的飞越,大批高铁线路相继通车,越来越多旅客在春运返乡的选择上转向了高铁。
“作为铁路人,有些东西是永远也不会变的,那就是立足岗位,保证运输安全的责任担当。”在赵宜飞印象里,这是曾外祖父工作时起便流传下来的“家训”。“铁路运输,安全生产是永恒的主题,每个铁路人都会打起十二分精神,为千家万户的团聚保驾护航。” (吴承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