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4月21日,为渡江南下解放南京扫清最后的障碍,解放军第三十四军的一支部队攻克了敌人在长江北岸仪征的最后一个据点——十二圩。战斗结束后,有8位烈士被就地安葬在黄泥村。
那一天,十二圩镇黄泥村13岁的熊秀莲站在村口,眼中泛着泪花,依依不舍地目送队伍离开,战士们则一个个跟她挥手:“小妹妹,再见了!”
“再见了!”熊秀莲觉得这更像是战士们的一份嘱托:照看好8位牺牲的战友!她咬了咬嘴唇,轻轻点了点头。
为了这份承诺,70年来,熊秀莲默默守护着烈士墓地,从未间断。每到清明,都会去烧一把纸钱;夏天荒草长高了,就来清理一遍;每年春节,都会煮好饺子送过来。如今, 8位烈士的遗骸已被当地政府迁往仪征革命烈士陵园。虽然这里成了空坟,但她总觉得,烈士的英魂还在这。
熊秀莲的老屋在烈士墓地的不远处。老人从房间里搬出一只铁皮箱,里面满满地装着她搜集的八名烈士的资料,还有她亲手写下的厚厚一摞已经泛黄的宣讲材料,里面记载了烈士所在队伍的故事:
他们真是人民的子弟兵啊,不动群众的一针一线, 连地上铺的稻草,都打了欠条。部队开拔前,把各家门板一一上好,地上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谁家的母鸡生了蛋,他们会轻轻放在柜子里。
战斗前,敌人用小钢炮疯狂轰击黄泥村,我正在做饭,来不及躲藏。一位年轻的战士不顾危险冲进屋里,抱起我翻过后墙,送到竹园的地洞里。
我家里住了位王营长,山东人,高高大大的,听说我识字,送了我一本《岳飞抗战》,还给我讲“精忠报国”的故事。我对地形熟悉,王营长请我带着一位排长去前方侦察。在壕沟里,头一抬,对面的机枪就扫过来,排长赶紧扑上来,用身体护住了我。
……
每年清明,只要有人来祭扫烈士,熊秀莲就会一遍遍地讲述这些故事。平时,她还前往附近学校,给孩子们讲十二圩战斗,讲烈士精神,讲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70年来,她先后接待了四十多万人次的祭奠群众,给上万名学生宣讲了烈士故事。
熊秀莲常常念叨:“战士牺牲让人伤心,如果忘了烈士更让人痛心!”
1965年的一天夜里,熊秀莲梦到一位战士对她说:“好冷啊,到处都是水……”第二天一大早,她就赶到墓地,发现连日下雨,墓地地势低洼被淹了。于是,她随即跑到乡里哭着要求迁坟。
建设新墓地,熊秀莲和大伙肩挑人抬,用了近三个月垫起了一块高地。迁坟时,村民们将烈士遗骸小心地收拾好,分放进8个木盒里。在整理遗物时,大家发现了一枚私章,上面刻着“徐佩贵”,这是8位烈士中目前唯一留下的姓名。
熊秀莲参加工作后,带着对渡江战士的敬意,努力工作,很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且做过村团支部书记、乡团委委员,村里的各项事务她都全心投入,为村民服务更是毫无怨言,先后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江苏省劳动模范。
5年前,仪征所有散葬的烈士都被集中安葬到革命烈士陵园,但熊秀莲对烈士的那份牵挂还在。当年部队打下十二圩后,因为急着过江,匆匆掩埋了烈士遗体。由于地势低洼,一场大雨后,写有烈士姓名和番号的木牌被冲走了。因此,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帮烈士证明身份,让他们“回家”。几十年来,她逢人就打听,想方设法查找烈士的信息。她说,只要自己还有一口气,就一定要帮这些无名烈士找到亲人。
通讯员 周寿鸿 姜涛 记者 王槐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