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与污水垃圾打交道,在黑暗潮湿中清淤

高温+防汛 下水道养护工迎“最忙季”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唐姝
2019-07-11 07:50:23

  7月的北京不仅有高温还进入汛期,下水道养护工进入了工作最忙碌的季节。日前,《工人日报》记者跟随一群下水道养护工体验他们的工作。他们大多是外来务工者,吃住基本都在站点。黑暗、潮湿的空间,污水、淤泥、生活垃圾混杂在一起的味道,是他们日常的工作环境;无论是在人们渐入梦乡的深夜,还是在大雨滂沱的季节,在别人看不见的地下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是他们默默地守护,让城市在风雨中保持出行畅通、环境整洁。

  “总要有人做这行”

  “出外勤养护污水井,上午出去的时候穿得干干净净,中午回来的时候就能闻到身上有种难闻的气味,从头到脚都得换一遍衣服。”今年29岁的河北邢台人王志海2009年中专毕业就来到北京排水集团第一管网分公司,他所在的运行二班目前有23个人,共同承担重点保障区域15平方公里、220公里排水设施的养护和监管工作。每天与污泥、恶臭打交道,王志海也没想到一干就是十年。

  “全北京也没有比咱们更脏的活儿了吧。”刚刚来这一个月的刘师傅接过话,33岁的他曾在老家北京平谷务农,后来四处打工,“真的很不容易,但是要养家糊口,儿子马上升小学啦。”这份工作能带给他稳定和保障。

  由于作业环境的恶劣,工人流动性比较大,几乎全年都在招人。班长李阳告诉记者,班组年纪最小的是20岁,年纪最大的今年7月退休。“前几年招来七八个中专毕业的90后,只剩下两个,还有人来看了一眼工作环境就走了。”

  下水道里什么都有,是一座城市最隐秘的部分。“你能想象到的任何污秽、垃圾我们都见过。有的人比较敏感,除了味道,还受不了视觉上的冲击。”95后的小峰经历过呕吐的折磨,2012年他中专毕业后来到运行二班,“刚开始工作也不适,吐了两回就慢慢好了。总要有人做这行,都是工作,也没有什么太大差别。”

  为了避免影响交通,大多数情况下“上班都是夜班的状态”,作业时间一般是夜里十点到凌晨五点,班组成员大多是外来务工者,吃住基本都在站点。而热线处理是24小时开通的,只要有人打来热线报修,他们就要立即到达堵塞点进行疏通。

  夏天不只有高温,还要防汛

  “走了,安外大街那边儿一胡同口的雨水口有堵塞。”7月2日,上午9时的太阳已经足够将人炙烤的烦躁,接到热线后,王志海和工友立即发动作业车赶往胡同口。下了车,先是在周围摆好了路障,紧接着王志海用铁钩熟练地撬开雨水篦子查看是否有淤积,再拉开污水井盖查看,随后示意一起出勤的李开用管道疏通车高压水枪进行疏通。

  “像胡同这样的地方晚上不能施工,尤其是夏天,会影响居民休息,我们就得白天来处理。”王志海一边解释着一边让路人绕过。污水井四周分不清是水汽还是雾气在向外喷溅,同时还带着一股下水道特有的刺鼻气味一同漫射开来,这是疏通车作业的时候靠水力把管道里的淤泥冲出来,其顶出来的气流带着气味就会返上来,而在高温天气,臭哄哄的味道会更浓一点儿。“您觉得臭味很大啊?我们已经闻不到了。”王志海对记者说。

  疏通车作业完,小峰拿着铁锹把污水井里的淤泥铲出来装进编织袋里放到作业车上,再细心盖好盖子,以保证与井口严丝合缝。之后赶往下一个三里屯附近的作业点,此时工人们的额头上已经沁出汗珠,而一天的工作才刚开始。

  王志海打开路边的雨水篦子,发现里面除了有淤泥和树叶以外,还七扭八歪地躺着不少烟屁股,以及雪糕棍儿、塑料包装袋。“我们还铲出来过建筑施工废弃的泥浆。在胡同里,还经常有人倾倒厨余垃圾以及排泄物,尤其是大家分辨不出污水井和雨水井,会给管道疏通工作带来很大麻烦。”

  夏天的难熬,不只要应对高温天气,还要防汛。北京的汛期从6月1日开始,一直到9月20日结束,而防汛的工作会比上、下汛的时间再延长十天左右。只要是降雨有一定强度、持续一段时间,王志海和工友就要冒雨在各自的防区范围内进行排水口的巡查。如果发现明显的隐患,就必须在隐患点值守。

  “防雨衣不透气,夏天温度又高,憋闷程度可想而知。有险情的时候需要一直站在雨里,可能是两三个小时,也可能是半天,甚至一天,整个人都湿透了。”李阳还记得7·21那场暴雨,他和王志海三天两夜都没怎么休息过。

  下井作业尽量用机器来代替

  小峰回忆起第一次下井,想到的只有黑暗和狭窄,黑黢黢的管道里只能看见头灯照出来的一束光亮。由于污水里有硫化氢等有毒气体,还需佩戴正压空气呼吸器、氧气瓶等整套防护装备。记者体验穿戴整套重达15公斤多的防护装备,仅仅行走一会儿就已经气喘吁吁,他们还要钻到80公分直径的管道里一铲一铲地将淤泥清理出来。

  “在管道里清淤站着也不是,蹲着也不是,忒难受了,只能攒着身子跪坐着铲泥。”王志海笑着说,“虽然辛苦,但养护做好了,才能保证排水管网运行正常、排水畅通,保证污水的收集和处理,防止污水漫上街道以及污染水体。”他嘿嘿一乐。

  随后,记者跟随工人来到崇文门附近的盖板河例行检查排污情况,盖板河距离地面大概有七八米深,刚下去的一瞬间,一股潮湿、发霉的气味就侵袭了整个鼻腔,紧接着是漫无边际的黑,只能凭借手电打出的光束摸索方向,那种看不到尽头的压迫感和窒息感挑战着神经。而返回地面的刹那竟然有种重见天日的感觉,同是第一次下井的新人刘师傅也因为紧张而大口喘着粗气,脱下装备的他衬衫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尽管有相对完善的防护措施,下井作业还是具有潜在的危险因素,随着排水、清淤设备升级、上新,现在尽量用机器代替人工下井作业。如管道疏通车、CCTV管道检测机器人、移动泵车、拦讯自冲洗设备等基本可以解决80%以上的管道问题。据了解,北京排水集团最近上新了“黑科技”排水设备,智能感知系统能自动识别是否存在积水,排水接力池可在3分钟内完成安装并提升抽排效果。

  在李阳看来,自动化不仅提升效率,还能够保障工人的安全,“安全是第一位的,只要能用机器设备解决的,工人就不用下井,而且下井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王志海并不担心未来机器高度自动化以后会抢了自己的饭碗,“机器总需要人来配合的嘛,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七月,北京进入雨季,也是王志海们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已经做好准备时刻战斗在自己的岗位上。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编辑:姚怡梦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陈建军:“铁人式”献身油田的好干部

  • 热点人物

    中国农大扎根曲周 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

  • 热点人物

    张富清:英雄无言 坚守初心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切阳什姐:千米赛道走出“巾帼”风采

    1990年,切阳什姐出生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一户普通的牧民家中,她从小热爱体育,2008年,切阳什姐入选青海省体育工作一大队竞走队,成为一名真正的运动员。

  • 对话两代体育人 坚持,拥有一个更坚韧的人生

    1958年,新中国第一代网球运动员梅福基登上温布尔登网球锦标赛的舞台,并闯入男单第二轮,就此开启了中国网球选手在大满贯赛上的追梦之旅。1961年,15岁的王福章进入北京网球队,从运动员到教练员,一辈子都没有离开他热爱的网球。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安置区里忙创业

    今年25岁的彝族女孩龙恩碧出生在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雨冲乡金星村,由于兄妹都在读书,加之父母年龄大,没有劳动能力,一家人几乎没有经济来源。2017年,受惠于国家异地扶贫搬迁政策,龙恩碧一家迁入集中安置区的奢香古镇。

  • 杨传晶:致富不忘乡邻 返乡创业助脱贫

    如今,他的产品通过互联网销往北京、上海、天津、河南等地,年产值达2000万元。杨传晶致富不忘众乡亲,通过“工厂十扶贫车间十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当地72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年增收3.2万元,帮助他们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