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横跨两个世纪的几代海归共话 我和我的祖国

2019-09-26 10:50:37

  上世纪50年代

  牢记使命 为国服务

  ■ 梅兆荣 中国前驻德国大使

  1953年,我被派往民主德国攻读日耳曼语文学。此前,我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了两年半英语。那时候我们坚决服从组织分配,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临行前在中南海怀仁堂,周恩来总理指示我们要“牢记使命、学成归国、为国服务”。这3句话成为我在东德3年学习生涯里不变的座右铭。

  揣着两本德汉字典,我全身心投入到德语学习中。第一年是牙牙学语,掌握得很快。第二年起开始变得困难,因为要上大学日耳曼语言文学一年级本科。我那时的德语充其量不过是小学生的水平,云里雾里地实在听不懂教授的大课内容,一节课下来仅听懂几个单词。怎么办?只好课下抄写同室德国同学的笔记,晚上一点一滴把笔记搞懂,才部分弄明白老师讲的大致内容。那时我一心想的就是要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和祖国的殷切期望,学出成绩报效祖国。

  1956年,我离大学本科毕业还差两年,就因工作需要被调到中国驻东德大使馆做大使翻译。为提高翻译水平,有时走在路上看到一句德文标语,我就会想它的中文该如何翻译,译不出来就回去查字典或资料;看德语电视或中国电影,我也学同声传译,但只动嘴唇不出声,同事觉得奇怪。其实我是在练习翻译,要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提高德语翻译水平。

  3年后,组织上安排我为毛主席会见东德总理做翻译,我的心情既兴奋又紧张。毛主席谈话言简意赅,湖南口音也较难懂,而翻译必须准确无误,一旦出错了担当不起啊!记得当时,毛主席引用了“引蛇出洞”这个成语,我愣了一下,但很快反应过来,根据字面意思译为“把蛇从洞里引出来后再打”,符合原意。

  这次,我算是“涉险过关”了,此后便被确定为国家领导人的首席德语翻译。

  多年的驻德经历中,我见证了许多重要的历史时刻——柏林墙的建立和倒塌、参与中德(联邦德国)建交谈判、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等等。周总理指出,外交官是“文装的解放军”,这意味着要随时准备为维护国家的主权独立、领土完整和发展利益进行斗争。事实上,外交斗争有时非常尖锐复杂,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要勇于为祖国权益挺身而出,敢于并善于斗争。

  1958年,我离家8年后第一次有机会回国休假。回到家乡,从未谋面的小妹妹一见我这个“陌生人”就哭了,赶紧躲到了妈妈的身后。我的祖父和父亲也在这8年中相继过世了。

  回顾一生,我是新中国一手培养、在党的教育和老一辈革命家言传身教的熏陶下,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一名外交战士。入党誓词里说,要时刻准备把自己的生命献给党的事业。从开始从事外交工作那一刻起,我就做好了应对一切困难的思想准备,在服务国家需要中实现我的人生价值。(本报记者 孙亚慧整理)

  上世纪60年代

  我们的声音传万里

  ■ 何大明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广播电台原阿尔巴尼亚语部主任

  1964年中法建交,中国急需一大批外语人才,教育部在全国几个大城市选派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出国学习外语。经过筛选考核后,我被分派到阿尔巴尼亚学习阿语。

  祖国选派我们出国学习,每个人心中都装满沉甸甸的责任,因为这是中国外交的需要。我们被分到哪里、留学国发达与否……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国家需要高级翻译人才,哪里都是我们的用武之地。

  亚得里亚海岸的“山鹰之国”,从此成了我的另一个故乡。

  周恩来总理访阿的时候,我们有幸亲耳聆听了他对莘莘学子的殷切期望。周总理还与我们一同唱歌跳舞。那是5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我仍旧记得总理对我们说的话:要认真学习阿语,阿尔巴尼亚人民就是我们的老师。

  留学期间,正值中阿关系的“蜜月时代”,在努力学习阿语的过程中,我们在地拉那大学与当地师生建立了非常深厚的友谊。二十几年后,我再到访阿尔巴尼亚,见到当年教过我们的扎娜、安娜、伦杜丽雅几位良师挚友,往事一幕幕宛如昨日。扎娜老师曾夸赞我语音语调好,说我以后一定能当播音员。没想到真让她说中了!

  1969年,中央抽调懂阿尔巴尼亚语的各路人才创办对阿广播,我有幸入选。虽然缺乏专业广播知识,但我们拿出全部劲头从早干到晚。大家心中有着共同信念,就是要在对外广播战线上,为阿语听众服务好。

  工作几十年,听众来信是我非常看重的部分。听众不远万里写信想与我们联络,这份诚意难能可贵。这其中有政党领导人、普通工人、教师、农民……信中每一个字里都包含着对阿语广播的感情,我们怎能不珍视?

  切拉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阿尔巴尼亚听众。2004年,阿语广播开播35周年,我在地拉那接到切拉从斯库台打来的长途电话,说要来“看一看”我们。活动当天,我见到一位戴墨镜、被人搀扶进场的听众,得知他就是我们的忠实听众切拉时,我的心被感动了。凝聚着我们几代人心血、传向万里之外的阿语广播,恰如一粒粒生机勃勃的种子,发芽生根,开出了最灿烂的花朵。(本报记者 孙亚慧整理)

1 2 3 共3页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第十六届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候选标兵单位...

  • 热点人物

    最美职工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 热点人物

    70年·与祖国共奋进:两代人的绿水青山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未领合同先上岗 郝伟带国奥备战

    尽管中国足协与球队荷兰籍主帅希丁克的“解约谈判”还没有进入双方面谈阶段,尽管协会与新教练团队的工作合同还在准备之中,但在24日下午全队首堂训练课开始之前,包括执行教练郝伟在内的所有教练员以及管理团队成员早已各就各位,他们的工作也从熟悉球员开始

  • 李雪健:没有苦中苦,哪来甜中甜

    颁奖礼现场,所有演员为他起立鼓掌,尊称他为“所有演员的榜样”和“表演界定海神针”;电视节目中,年轻人为他的“呆萌”可爱,憨厚真诚所触动,赞不绝口;剧组里,从导演到演员再到工作人员,他是公认的表演艺术家和精神领袖,能与他一起拍戏,他们引以为荣。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金色的油条有甜也有咸——90后夫妇创业打拼记

    近日,某直播平台一段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农贸市场摆摊炸油条的视频走红网络,主人公是一对叫任晓猛、任文亚90后年轻夫妻,他们抛弃世俗偏见,历经艰辛自主创业,迎来了他们的多彩人生。

  • 印尼侨领陈大江:我有幸见证中国伟大发展

    陈大江是印尼中华总商会创会主席、永久荣誉主席,印尼友光集团名誉董事长,祖籍龙岩漳平市。他1925年出生于中国,1930年随父母移居荷属东印度(今印尼),其祖父陈性初当时已是在印尼享有声望的爱国侨领。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