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资讯 · 快评

设计师非遗传人背后的“红娘”

PACC“非遗扶贫”的故事

2019-12-13 14:16:56

  背后“红娘”的辛苦付出

  在非遗工匠与上海结缘,在PACC的平台上找到新的思路和出路的背后,PACC的指导老师,则甘于隐藏幕后,充当设计师与传承人之间的“现代语翻译”。左手牵着传承人,右手挽着设计师,这份“红娘”的工作绝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轻松。

  章莉莉坦言,从担任PACC运营总监伊始,她就面临几方面问题,如何为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设置课程?不同的非遗项目创新,分别应该从哪个方面入手?短短30天的研培,如何做出非遗手造现代改良设计版本的雏形?实际上,这些问题并没有现成的范例和经验可供指导老师借鉴。

  于是,章莉莉他们选择从最基础、最琐碎的工作入手,一点一点摸索着往前走。除了走访非遗技艺当地的风土民情,他们曾一家家走访江浙一带的制线厂,为织绣的绣娘挑选品质过关,适合作品创作的丝线;为了打开藏族编织传承人的创作思路,改变传承人偏爱明黄色的用色习惯,他们便在课堂上为其提供五颜六色的蜡线,然后帮助传承人一起调整配色。对每一项非遗手艺的充分了解,使得章莉莉他们为不同的传承人量身定制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各种非遗类目特征不同,保护方式也存在差异,必须根据技艺特点因材施教。”章莉莉表示,做非遗技艺作品的创新,第一步就是去读懂这种技艺,包括它产生的环境和应用状况,在保留其特征和精髓的基础上,再挖掘其与现代设计结合的可能性。

  磨合过程也要“红娘”付出大量精力。非遗传承人语言不通,或者设计师和传承人思路还有分歧,都需要他们从中沟通。如果培训班里有20个案例,章莉莉他们的手机中就会建起20个微信群,每个群里都连接着该创新案例的设计师和传承人。

  事实上,在非遗传承人的传统作品中提炼可供设计再造的元素,找寻可能性,也并不是拍脑袋、一蹴而就的事情。建立数据库,用“大数据”方式加美学经验的方式,科学分析非遗技艺中的美学细节,使得非遗技艺创新转化的可能性成倍提高。而在研培之后进行再度实地走访也是这群“红娘”的必须课。去年,章莉莉就与上海大学的教师、设计师苗海燕、秦旭等组队,从阿坝州红原县出发,至阿坝县、理县、茂县等地,分别回访了非遗研培计划2015首期培训班、2018金属锻造班、2018阿坝织绣班等16位学员。整支团队自上海出发,下飞机之后就一路翻山越岭,风尘仆仆。但PACC团队却认为,能让非遗重新走入现代生活做好铺垫,改变非遗传承人群的生活状况,为当地经济提振出一份力,这样的辛苦不算什么。

  让非遗成为中国创造新名片

  当令人惊艳的作品源源不断地诞生,“红娘”们在背后的辛苦的付出,获得了回报和各界的认可。黑色羌绣法式礼服在巴黎爆红;古老的织锦绣针法被应用到了包括植绒短靴、呢料小礼服在内的“幸福鸟”以及“炫秀”服饰系列的苗绣跨界新作中;而竹编、银饰锻造、蜀绣、顾绣、乱针绣、缂丝的技艺以创新手法融入到了原创音乐剧《白蛇惊变》中。

  除了进博会、上海设计周、手造博览会之外,PACC还带着非遗技艺创新的成果漂洋出海,助其成为中国创造和文化交流的新名片。继在埃及开罗、比利时布鲁塞尔、德国柏林进行展出之后,今年9月,在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举办的“风从海上来——非遗传承与现代设计作品展”,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带去了包括中国染织绣、竹艺、木雕、剪纸、陶瓷、金属锻造等在内,60余件由中国非遗传承人与高校设计师牵手合作的创新作品,展现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下焕发的生机与活力。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执行院长汪大伟表示,扶贫的方式已经从资金扶贫转化为教育扶贫。经由高校介入,挖掘本民族传统工艺,并与当代设计结合,让非遗真正生活化,通过重要的展览平台把产品宣传出来,吸引市场投资和消费者关注,PACC的尝试让人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一个相对完整、成熟的非遗扶贫模式。(劳动报记者 陈琳)

1 2 共2页

来源:劳动报
编辑:孙仕奇

新闻排行

热点人物

  • 热点人物

    中国梦·劳动美 大国工匠

  • 热点人物

    致敬,共和国最闪亮的星

  • 热点人物

    最美奋斗者

  • 热点人物

    德耀中华——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表彰活...

  • 热点人物

    聚焦“绿色生态工匠” 助推生态文明建设

资讯 · 快评

娱乐 · 体育

  • 李建军:剧场里的“人类学抽样研究”

    新青年剧团与中间剧场联合出品、李建军导演的戏剧《人类简史》开场,以20余名素人演员借助依次上台,穿上他们散落在地面上的各式各样鞋子的方式,在观众面前完成自我身份的认同。

  • 为你而战,18000人的送别

    8日CBA北京首钢对阵深圳新世纪的赛前,没有音乐,双方球员沉默着认真练球,络绎进场的观众不作声地寻找座椅,1万8千人的球场如上演一出巨大的默剧。这一晚,他们为一个人而来,要向他做最后告别。

学者 · 名家

商界 · 创客

  • 王未来:造福更多哮喘儿童

    一位抛弃高薪的青岛汉子,一头扎入科技创新的大潮中,历时两年多,耗资甚巨,终于研发出美国FDA批复的首台智能网式雾化器,其出发点就是想让全球哮喘儿童早日康复。

  • 夏娟:包种植包技术包销路,让农民致富少走弯路

    “我干农业完全是误打误撞。”夏娟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2014年底,25岁的夏娟从陕西西安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家乡宁夏创业。彼时,枸杞品种“宁杞7号”大热,她从中看到了商机,便和两个朋友一拍即合投身农业,开始繁育枸杞苗。

历史 · 环球

新闻日历

友情链接

人民网 | 新华网 | 中国网 | 央视国际网络 | 国际在线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广播网 | 中国日报网 | 中国青年网 | 光明网 | 中国新闻网 | 中国西藏网
中国台湾网 | 党建网 | 千龙网 | 东方网 | 南方网 | 北方网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版权声明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4151598 | 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举报电话:010-84151598
Copyright © 2008-2020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