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近九旬妇女主任刘淑珍生活窘迫 只想重新入党
//www.workercn.cn2013-12-23来源: 燕赵都市报
分享到:更多

    穿过尘土飞扬的小道,我们来到唐山市丰润区王官营镇皈依寨村一个简陋的院落前。简单的铁门显得有些寒酸,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拄着拐杖迎了出来。老人铁灰色的头发梳得服服帖帖,肤色微黑,笑弯了的眼角挤满皱纹。一身黄色底纹的棉袄收拾得齐整精神,黑色布裤扎进袜中。老太叫刘淑珍,今年已经89岁了。

    1942年,18岁的刘淑珍当上了村里“妇女救国会”主任,支援抗战。然而,现在让记者感到痛心的是,尽管已经隆冬,但老人的院里还没有煤,看来,是要靠烧柴火过冬了。

    “好事儿”加入共产党

    1942年,日本人的军队进驻距离王官营镇数里远的地方,设立炮楼,鱼肉地方百姓。“日本人隔三差五就进一些村子抢东西,放火杀人。小日本害苦了这块地,我看不过眼儿。”刘淑珍回忆起过往日本人的恶行,仍有余恨。当时年仅18岁的刘淑珍是个硬气的少妇,对于日本人作恶的行径深恶痛绝,自觉自身有一份责任为捍卫家园而出力。

    几乎是同一时期,八路军陆陆续续有地下党员活动于王官营镇皈依寨村,并将冀东战场上受伤的战士送到村中养伤,由随行的军队卫生员下来建立卫生所。刘淑珍借此积极投入革命活动中,加入了“妇女救国会”。为救治八路军奔忙,“洗衣服、做鞋子、做被子,这都不计其数了。”刘淑珍谈起当时的工作说。

    “每次交代下来八路军需要多少鞋,我就召集村里的妇女,每人分摊一些,领着大家一块儿做。做好的鞋再统一由车子拉出村,送到前线的战士那里。”刘淑珍凭借其干劲儿和热情,将村里的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并在此后响应号召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正式的“共产主义战士”。

    “那时候我就18岁,是村里年纪最小的共产党员。”提起入党的事,老人感到分外自豪。谈起为何入党,老人笑着说,“按村里人的说法我就是好事儿。我愿意入党,入了党死了还有个名儿,不入党死了就死了。”在冀东战区八路干部李金星的介绍下,刘淑珍宣誓入党,“以后就开始做一些地下活动工作了,传递消息啊什么的。”

    打死我也不说

    成为共产党员的刘淑珍为了工作保密,向所有人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为了确保安全性,她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都住在“坝间”。

    “就在山上坝间挖一个洞,用柴火盖住。平常从外面看不出来里面有人生活。为了保证安全,白天的时候我就躲在坝间,晚上的时候回村干活儿,传消息。”

    为了防止回村的时候遇上鬼子扫荡,刘淑珍等人想出了一个巧妙的方法通知消息。“在坝间附近有棵小树,我们都管它叫”消息树“。要是鬼子今天出来了,往村子里去了,树的枝杈就朝村里的方向,我就往回躲。要是鬼子走了,枝杈就朝另一个方向。我就可以直接回村安排工作了。”

    但是无独有偶,这样粗陋的方法毕竟有所局限,刘淑珍等人还是遇到了危险。“那次鬼子围村。”刘淑珍老人回忆道,作为党员,刘淑珍选择先顾全百姓躲灾,她张罗群众逃生,自己却落入敌手。“那时候就询问村里有没有共产党员,有没有八路军?不说就打,拿鞭子狠狠地抽。你转向哪边他就抽哪边。”被拷问的刘淑珍犟着脾气,没有选择屈服。“说啥?打死我拉倒!不知道!爱咋咋地!”今日的老人再谈起这件事仍然是一副大义凛然的表情。“说了也打,横竖都是死,不如死得有骨气点。”日本人拿刘淑珍没辙,最终,受刑的刘淑珍是爬回家里的。

    除了做鞋、拆洗被褥等妇女能干的活计之外,刘淑珍更重要的任务是照顾伤员。

    为了在鬼子眼皮底下救治伤员,八路军安排伤员分散住进了村民的家中。刘淑珍家屋小拥挤,贡献不了地方,便选择积极安排人员,勤为伤员换洗被套床单。“联络人,哪家有伤员都知道,洗衣服洗被子,啥都做。”刘淑珍总是热火朝天地忙活。

    然而,在那样艰苦的年岁中,被战争夺去的年轻生命数不胜数,送进村里的伤员,因敌人封锁,药品奇缺,也终有因伤重不治而亡者。“那些年轻的小伙子,有好些都是外地的。我记得他们中有安徽人,也有山东人。断断续续牺牲了18个烈士,我亲手送走了一半。”刘淑珍老人说到这里有几分伤感。

    日子虽窘迫,只想重新入党

    据村民介绍,当时共同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还有十余名村民,不过,不幸的是,入党介绍人于1946年被诬告,刘淑珍等人受牵累失去了党员资格。

    但这并没有打消刘淑珍做事的热情,新中国成立后,刘淑珍持续担任村里的妇女主任直至1954年,个性风火脾性硬朗的刘淑珍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曾经做过几年的生产队队长,也给幼儿园的孩子做过饭。”村民提到热心肠的刘淑珍老人无不夸赞。

    然而,今天的老人过得非常窘迫。现年89岁高龄的老人主要靠60多岁的儿子儿媳照顾。“儿子儿媳的身体都不好。分别患有气管炎和心脏病。”两名老人早已失去劳动能力,无法获取经济来源。全家仅靠孙子一人打工,养活上下六口人。然而,孙子工作的“水泥厂也停了。现在主要是一人的低保金,再靠上家里的二亩地吃饭。”

    记者注意到,老人住的房子并不算太老旧,但清简得令人心酸。“这房间的门窗,都是拾取天津的二手货。人家房子拆迁,不要了,我们给买回来。”老人的家人解释道。“没生炉子,没有买煤。”更出乎意料的是,放在门口的柴火,竟然是这个腿脚多有不便的老人拾回来取暖的。“现在老人的身体并不太好,有风湿、心脏病,眼睛也不好使了。”然而倔强的老人心性高,总是保持着昂扬向上的状态。在老人的炕头,记者还看到一只竹篾的小筐里盛着碎烟叶,那是老人闲余自己用来卷烟卷儿抽的。透过盘腿而坐的老太太,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座烽火岁月里的丰碑。

    如今,老人唯一的心愿就是重新正名,能够重回党的怀抱。

    对于这点来说,刘淑珍似乎比得到暖冬资助还要急迫。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