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袁凤钗在捡垃圾。资料照片
“我要走了,到了另一个世界,我还要捡垃圾。”2013年12月27日早晨6点多,74岁的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环保大使袁凤钗老人离开了人世,弥留之际断断续续地只留下这句遗言。
“袁奶奶,我来看您来了!”“袁阿姨,您怎么就走了啊!”……一连3天,安吉县殡仪馆偌大的悼念大厅内,北京的网友代表来了,上海的“滴水公益”代表来了,杭州的慈善代表来了……一批又一批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纷纷前去为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休老奶奶送别,这在安吉前所未有。
成为环保大使
头戴一顶小红帽,身穿一件红马甲,手臂别一块红袖章,双手始终拎着垃圾袋和捏一把火钳,随时准备捡起垃圾——这就是袁凤钗往日的身影。
2007年初,年近七旬的袁凤钗首次与丈夫去台湾,台湾人良好的环保意识,让她深受启发。“安吉是全国第一个生态县,更应该这样。”老伴的一句话,成了她日后投身环保的巨大动力。从台湾回来后,她便买了这身行头,“我做不了别的事,只有从捡垃圾开始宣传环保理念。”
一张废纸、一个烟头、一块果皮,只要看到地上有垃圾,她就要捡起来。
一开始很多人对她的举动不理解,甚至把她当作捡垃圾的“拾荒人”,见了她都躲得远远的。袁凤钗暗地里也曾流下过泪水,可老人始终没有放弃。
“家人对我非常支持,女儿的同事看见我在街上捡垃圾,立刻打电话询问,怎么让你妈在街上捡垃圾,快阻止吧。女儿说,只要是妈妈喜欢做的事,我们全家都支持。”袁凤钗生前曾对记者说。
于是,在安吉的街头、公园、河滨、绿地,人们每天都能看到这位瘦小的老奶奶捡垃圾的身影,一边清洁县城,一边把可回收的垃圾分类整理后再卖掉,所得的钱全部捐出。
靠着这份执着的“傻劲儿”,袁凤钗一年穿破十几双鞋。捡拾垃圾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对一个老奶奶来说,每捡一次垃圾就要低下头弯下腰,每天要重复几百次,是一件重体力活儿。
“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和袁凤钗居住在同一个社区的沈有才,说起她的事来滔滔不绝,“无论在哪里看见她,垃圾袋和火钳从不离手。下雨天也在捡,身上淋湿了也不管,我好多次劝她回家休息,她怎么也不听。”
年过八旬的王秀珍老人想起2011年重阳节,昌硕社区组织200名老年人到县内的大竹海景区游玩。“她也去了,却带上了工具。到了景区,我们都在玩,她走到哪里都在找垃圾。她不是做一天两天,六七年的坚持呀!”
县城递铺镇第三小学的孩子们,忘不了这位可敬的老人。袁凤钗每天早晨守在学校大门口,有孩子吃早点时随手扔下垃圾,她跟在后面捡起来,上前劝导;有孩子浪费食物,她苦口婆心劝说。
女儿杨瑞梅哭得令人心碎:妈妈投身环保以来,从未休息过,哪怕是一天。“年三十还在街上转,吃完年夜饭,大年初一她又上街了。”女儿抹着泪说,“别人家都是妈妈做好年夜饭盼着孩子早点回来吃,我们家却是子女硬拖着妈妈去吃年夜饭。”
有人为袁凤钗作过统计,她沿路清理垃圾,6年多来走坏了91双鞋,她清理的垃圾总重,早已无法估算。
倒在环保的路上
2013年3月1日,袁凤钗在杭州动手术。9个小时的手术,胆囊、肝脏、胰腺、胃、小肠5个器官切除或部分切除。做手术的医生告诉其亲属,由于疲劳过度,老人胆囊破裂,但她自己浑然不知,胆汁四流造成多个脏器化脓,最终导致胰腺癌。
医生对于袁凤钗“疲劳过度”的判断得到了印证。老伴在世时,袁凤钗不管出门再早,回家再晚,老伴都会烧好一口热乎饭菜等着她。家务也不让她动手。
2012年,老伴撒手人世。为了赶早去递铺镇第三小学,每天凌晨4点半起床,早饭随便扒几口泡饭。中午,有时带点干粮,有时到街上吃份盒饭,午饭时间没个准。晚上,她要六七点才回家,进了家身子骨如散了架一样。一天的工作时间少说也有15个小时,长时间的劳累又跟不上营养,最终导致老人的身体积劳成疾。
袁凤钗的善举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她因此获得过安吉县“环保大使”“十大热心居民”“2010年度安吉骄傲”“十佳生态文明使者”“十佳道德模范”、 2010年感动湖州年度人物特别奖、湖州市第四届民间环保公益使者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灵堂里,花圈层层叠叠,为老人送行的人还是络绎不绝,网友们在微博、微信上传递着这条令人痛心的消息,无法赶到安吉的网友,也在网上为她志哀。(通讯员 陈毛应 蒲 璇 记者 严红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