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解码玉雕
广州玉雕汲取了竹木牙雕工艺和岭南文化的独有内涵,以雕法细腻、花色繁多、轻灵飘逸、玲珑剔透而见长。
■传人名片
高兆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州玉雕传承人,1997年被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十大民间艺术家”称号,2004年,高兆华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是中国玉器界公认的南派玉雕领军人物。代表作品《日月同辉》、《敦煌飞天佛球塔》、《福绿寿三星》、《花开富贵》等。
常言道:“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无论美玉还是人才,都只有经历时光的雕琢,才能在岁月的洗练中显现出自身的价值。而雕琢美玉的人,也在常年与玉打交道的过程中雕琢出自己的故事。
身为广州玉雕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高兆华已经整整走过了50个春秋。2004年,他还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然而,与人们脑海中想象的大师不同,高兆华的衣着言谈极为朴素。时至如今,他仍居住在芳村茶滘一间简陋的出租屋内,每天两点一线往返于住所与工场之间,专心琢磨那些让他心醉神迷的石头。
“从16岁初中毕业开始,我就决定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贡献在玉雕行业里面。”每当谈到入行经历时,高兆华的眼里仍然透出刚刚走进南方玉雕厂时的憧憬与纯真。当然,还多了一份对事业的无悔。“玉雕最动人之处,在于其不可预见性。每一块拿在手里的石头,都不知道它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只有亲手下刀方能见分晓。”
每一块玉石的里外质地和色彩千差万别,玉雕师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因材施艺、物尽其用。这也是玉雕工艺的难度所在: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错,整件作品就可能毁掉。2010年完成的《日月同辉》是高兆华最满意的作品,也极具挑战性。为了完成这件作品,高兆华和7个徒弟共花费了超过1.4万个小时,还使用了5种前人没有用过的新技艺。其中,嫦娥手中的玉链就用到失传已久的“活环术”,每一节都可以转动,让人叹为观止。为避免出现差错,每个小部件都必须预先经过高兆华的反复试验,才敢在作品上下手。
“一件作品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好的,它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实践,两者缺一不可。”对高兆华来说,半个世纪以来的实践,他很少在一个题材上止步,而是不断追求创新,挑战极限,找到内心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岁月也在大师的双手留下玉雕印痕。玉雕是极易受伤的一门工艺,在南方厂工作期间,高兆华曾切伤过四根手指,鲜血直流,当场见骨。习以为常的他并不在意,简单包扎后便重新投入创作。
“要真正在玉雕行业崭露头角,必须专一,耐得住寂寞。学有小成就急着赚快钱,最终大器难成。”如今,高兆华的工场里,招收了十多位年轻的学徒。他们略显稚气的脸庞,为工场带来了不少青春气息。为了将手艺传给他们,高兆华特意开辟了一间图书室,还请专家授课。看着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大师凝重的脸上,显出几分宽慰的神色。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鲁豇蔚 摄影:王辉 严亮 策划:顾作义 张东明 王更辉 统筹:张翼飞 陈志 执行: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