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开篇语
为挖掘岭南文化资源,盘活、弘扬历史文化遗产和岭南人文资源,进一步提升广东文化形象,充分发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南方日报从今天起推出“绝艺传人——广东非遗大师风采”报道,通过影像展示广东非遗传人。
■解码莞香
莞香,常用名土沉香,为瑞香科土沉香属常绿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和特有珍贵药用植物,为沉香领域上品,被誉为“植物中的钻石”。
■传人名片
黄欧,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莞香制作技艺”传承人,荣获由广东省文化厅等单位颁发的“活力非遗2013年度致敬人物”荣誉称号。黄欧结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使莞香制作技艺得以传承,他创办的尚正堂莞香发展有限公司是广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示范基地。
莞香魔法
沉香树的伤口溢出的分泌物与各式菌种发生神奇结合,结出珍贵的沉香。黄欧说,据他观察,如果创面多,紫色的菌种结出紫奇楠的概率就大,黄色菌种多,结出黄奇楠的概率就大,奇楠是沉香中的极品。
“莞诸物俱不异他邑,惟香奇特。”这是明代学者对莞香的记述。东莞人种植莞香树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唐宋。莞香是当地最负盛名的贡品。
作为省级非遗莞香制作技艺传承人的黄欧,也得到另一个雅号:“香农”。他与莞香之间的缘分,可从其家族与莞香的故事说起。晚清以降,莞香产量由于人们竭泽而渔的采集而急速下降,由于需求量甚少,莞香几乎成了一个“历史名词”。莞香原产地大岭山一带,仅有少数人家保留下几株香树留作自家使用,黄欧的姑婆就是其中一位。
黄欧自幼耳濡目染,学会了种香、采香、结香的一套传统手艺,也萌生起一个魂牵梦萦的“莞香梦”。为追寻心中的那份氤氲之气,他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走遍了东莞各个山头寻找莞香树,并将搜集到的300多株野生百年莞香母树集中起来,在大岭山“百花洞”建起一座莞香种植园。
这些莞香母树的背后多少有些神秘。其移植、折枝、断根的流程并无文字记载,仅靠大岭山居民世世代代的口耳相传。方法不当,这些木头可能一百年都结不出香来。在黄欧的指引下,摄影师留意到了山上泥土里长出了许多黄褐色的菌丝,它们在结香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莞香需要十多种微生物和植物共同作用才能生成,微生物的种类越多,莞香的质量才越好。”
如今,大岭山上已有3000余亩地重新种上了莞香树。除了上百年的老树外,也有新种植的树苗,还有砍掉枝干后的莞香树墩。树墩上覆盖着黑色的遮盖物,保护其上结香的菌类免受阳光直射。“有些人在树上钻洞结香,香结好了就把树整棵砍掉,再花上十年时间重新种树、钻洞、结香。我们只是在树上制造创面,每年采集一个,一个轮回下来就是十年,树墩旁的小树苗也就长大了。”黄欧说。
尽管采集莞香的绝艺给黄欧带来荣誉和收益,但他却视之如浮云。在他看来,莞香只有“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项事业才能说真正取得成功。黄欧一直着力研究增加莞香产量的方法。经过一众科研人员的努力,原本只能在地底结香的真菌,已经可以往树干上爬,在离地面一米的地方结香了。对某些行家打点滴“催生”莞香的做法,黄欧却并不赞成。他认为,只有尊重古法,才能保持莞香原有的魅力。
“每棵莞香母树都需要精心的呵护,才能结香。有时可能要等一百年,才能结一块好香料给你。”身为“香农”的黄欧深谙天道:只有真正的坚持和热爱,才能得到最精华的沉淀。香道如是,于人亦然。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杨逸 实习生 鲁豇蔚 摄影:苏仕日 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