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古道热肠,做过的好事数不清
“我是放牛娃出身,吃过的苦我心里最清楚,是国家和社会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我想把这种感恩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平时节衣缩食的张纪清,帮助别人时却一点儿也不含糊。除了27年源源不断捐款捐物,张老更是个古道热肠的“路人”。
40年前的一天,在无锡火车站出站口附近,张纪清偶遇一位从内蒙古赤峰远道而来的小姑娘。“瘦小的模样,像个初中生,看上去很无奈。我便走上去询问她是否有困难。”张纪清开始讲述这个他从未向外人说过的事儿。
原本提前一天用电报通知舅舅在出站口接她,可当时通讯不发达,小姑娘的舅舅并没有收到。当张纪清得知这位小姑娘的遭遇后,主动带她去电报局给家里回电报,帮助她找“南门冷宿街”上的外婆和舅舅。
趁小姑娘发电报之时,张纪清向路人询问“南门冷宿街”的具体方位。打听清楚公交线路后,他返回电报局,发现周围有三个小伙子围着这个小姑娘。“一看,不对。我感觉这些人并非善类,便走上前去,说‘走!’。”张纪清进去直接领着她离开了电报局。“我不能告诉她,刚才的风险很大,否则会影响她对社会的认知,变得胆小起来。”
最终,张纪清带着小姑娘找到了她的外婆和舅舅。“帮助别人很简单,有时就是搭把手的事。”张纪清说。
从半大小伙儿时起,他在祝塘镇上就是大宅浜河边上的“义务救生员”。一年到头,总能从河里救起三五个落水者。在浙江出差时,还偶遇瘸子“阿毛”,他不辞辛苦将这位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带回祝塘老家治疗,患者返乡后还给他送去药酒治病和5000元盖房子的钱。
1974年、1975年、70年代下旬、80年代初……张纪清做过的好事,数也数不过来。“做好事也要做好心理准备,得经受得起伤害,这么多年我也被骗过,遇到过个别‘白眼狼’‘中山狼’。”“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很多事情我都记忆犹新,好像一刀一刀刻入了我的生命中”。老人挥了挥手,“只是,只有我知道。”
从找“炎黄”到学“炎黄”
“父亲喜欢独来独往,退休好多年了,前几年身体好的时候经常去中西部贫困地区走动,说是去‘旅游’,其实是为后面的捐款捐物‘打前站’。”张虎猜测,一旁的张老应声尴尬地笑了笑。
祝塘镇退休教师、今年64岁的丁道昌,近年来,受到江阴“炎黄”精神的感召,曾7次远赴宁夏希望小学支教。这位与张纪清相识了40多年的挚友,也不知道他便是“炎黄”,更没想到的是“炎黄”就在身边。
“炎黄”曝光了,但张纪清的爱心捐助还将继续下去。“东南沿海地区富裕起来了,家家衣橱里有好多闲置的衣物,而那些贫困地区的人一年到头都没有件像样的衣服,平时劳作时更不舍得穿新衣。”张纪清颇有感触。多年来,他一直有个想法,就是想牵头把周边地区人们不穿的衣服募集起来,送到他曾经考察过的那些贫困地区去。
这些年来,江阴人三寻“炎黄”无果。当他们读懂了“炎黄”不愿抛头露面的心思,尊重其意愿,不再刻意寻找后,纷纷把寻“炎黄”变成了学“炎黄”的自觉行动。“炎黄”的善行,掀起了这座城市慈善事业的一场“隐形”旋风,越来越多的普通市民成了“炎黄”的同行者。
祝塘镇“炎黄”陈列馆内,翔实的图文介绍和书信资料生动呈现了一个在“炎黄”精神影响下茁壮成长的群体:有人用“金盈”“欧阳”和“周睿”的化名,相继向祝塘敬老院汇款10000元、1000元、700元;江阴西郊敬老院连续11次收到一位新“炎黄”的资助,总计5200元;南通市“希望工程”收到江阴一位匿名捐助者的10万元捐款;江阴一对夫妻化名“党吴黄”寄给湖北省十堰市市长5000元,委托对方资助贫困孩子读书……
据不完全统计,从2008年至今,江阴市红十字会共收到匿名捐款80笔,总额约12.8万元。在市慈善总会的日常捐赠本上,仅今年的记录中就有15笔为“隐捐”。今年8月,由民政部发起的第三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评比活动上,现场揭晓了“中国城市公益慈善百强榜”,江阴连续三届获评“慈善七星城市”,并在全国县级市中排名第一;中国城市公益“社会捐赠”指数排名在全国所有城市中位居第一。
“我也是为了抛砖引玉,想着能有更多的人关注做好事而不是我这人。”张纪清欣慰地说。(本报记者 苏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