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坚守荒山的“植绿”人
//www.workercn.cn2015-08-24来源: 人民政协报
分享到:更多

  在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皇图岭镇双新村,有一位传奇人物,他甘于寂寞,勤劳实干,将一片荒山培育成了整片茂密的“国外松”林,不仅解决了部分当地农民就业,还植绿造福子孙。他就是坚守荒山的“植绿”人——农民邓有才。日前,记者驱车两小时从长沙来到邓有才的“根据地”,听他讲述“植绿”的故事。

  一场大火改变人生轨迹

  下了高速,到达双新村,我们的车只能停在村口,邓有才早早就叫了一台小面包车在村口接。因为路窄,记者转乘面包车,走了20分钟弯曲的山路后才抵达他家。正是午饭时间,附近没有餐馆,他专门请住在这个村的妹妹过来做饭。“菜都是自己在山脚下种的,都是原生态!”今年已过知天命年龄的邓有才皮肤黝黑,看得出他早已与这个山村打成了一片,憨厚的笑脸,朴实的语言,热情招呼我们吃饭,丝毫看不出他曾是一名生意人。陪同的还有一位退休老局长,70多岁的原攸县卫生局副局长吴开曙。他说自己是偶然知晓邓有才这个人,并被他的执着感动后,甘愿来到村里陪伴他的。一年的光景,让老局长喜欢上了这片林子这个村这栋宅,习惯了每天与邓有才唠嗑、出主意。

  吃完中午饭,邓有才打开话匣子,给我们讲起了自己的经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家乡的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赶潮流’南下务工赚钱。”邓有才说,当时他却选择了在当地自主创业经营煤炭销售,并很快就成为了“万元户”。“踏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经济快车后,1997年,我就在攸县第一个高档商品房项目海康花园买了房,现在这个地段依然是县里最好的。”

  然而,一次偶然的大火,彻底改变了邓有才的人生轨迹。2008年,家乡的一片片油茶林被一场山火彻底烧毁了,站在挚爱的家乡热土上,看着杂草丛生,连人都进不去荒芜的山林,邓有才心里一片凄凉与感伤。于是,“植树造林”这个决定出现在了他的脑海里。

  坚守7年,盼圆“青山绿水梦”

  邓有才说,他很早就知道一种叫“国外松”的树木,全身都是宝,虽然要8年左右的付出才能有收获,但是他想试一试。经过多方考察论证,并到林业部门详细咨询后,邓有才最终下定了引进该树种的决心。随后,他将做生意赚得的400万元积蓄拿了出来,承包了被烧毁的1000亩林地,全部种植“国外松”。

  虽然这个决定对邓有才来说,是深思熟虑过的,可他身边的家人和朋友却十分不理解。妻子和女儿都觉得,一家人既然已经跳出了“农门”,算是小康了,为什么还要回过头来将资金全部砸在山村,继续当农民,受苦受累做这种回报待定的事呢?因为不理解,也劝不回,妻子干脆去了县城打工,早已在城里安家的女儿也很少回村里去了。

  如今,7年过去,倾注了邓有才心血的“国外松”林地已成材在望。“我要把这片土地变成金山银地,造福村民和我们的子孙后代……”饭后,记者跟着邓有才,看到了山坡上他亲手“绘出”的绿色画卷:绵延的松林、天池般的鱼塘、生机勃勃的菜园,还有正在建设中的养鸡、养鸭、养蜂基地。邓有才告诉记者,山里的生活其实十分简单:每天早上5点起床,上山;11点下山,十几个民工的饭自己做;下午再上山,晚上9点就休息。日复一日的简单生活看似枯燥,却十分充实。

  “国外松一身都是宝!”邓有才介绍说,国外松用处很大,猪、鸭、鱼、鸡、狗的饲料都要从中选料。衣服用的颜料如果不用它,一洗就会严重掉色。日常用的陶瓷碗,没用它,就不会有好的光泽。“2008年到现在已经7年了,还要等3年才能有经济效益。现在山上有30万株松苗,预计以后年纯收入能达200万元。”

  “目前最大的困难是融资问题。”他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自己投资达五六百万元,举债也近200万元了。“虽然艰难,但是我会继续努力并争取各方面支持的!祖宗留下来的土地,理应要建设好用好,青山绿水才是子孙后代的财富。”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