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南疆能人尤良英和维吾尔族兄弟的十年情谊
//www.workercn.cn2015-09-17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更多

  时隔9年多,45岁的尤良英安坐在南疆9月暖阳下的庭院,回忆从兵团城市阿拉尔乘大巴车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另一头维吾尔村庄区讨债的经历,圆脸上的表情仍流露首次和田皮山行在她身上留有多深的印象。

  那是一趟可躺下休息的长途汽车,身旁是陌生的不同民族乘客;悠长的旅途,她遮脸躺着,没有任何交流甚至于害怕发抖。

  当时是2006年初,这个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上的女能人、致富好手为自己一时的逞侠好义来收拾局面。她雇佣的麦麦提图如普·穆萨克3个月前借走1万元为妻治病,到期没还却请她登门去做客。借出这笔款项时瞒着一家老少,这个身高不足160厘米的重庆女子向来倔强泼辣,即使对近800公里外的维吾尔族村庄非常陌生,却也不能阻挡她前去了解事情底细。

  出门第二天才辗转到皮山县达里格村,迎接尤良英的是一场乡村盛宴,有美味的烧烤牛羊肉、快乐的麦西来甫(维吾尔语,意为“集会”、“聚会”)。另一厢,是泥糊的土墙、简陋的陈设、哭着要吃肉的三岁女儿。曲终人散,尤良英听到背后的故事:过去的一周,负疚的麦麦提借遍半个村庄的熟人,只为筹办这餐宴席,希望取得她的谅解。

  1991年从贫苦的重庆偏乡投亲来到兵团农场,尤良英胼手胝足、吃过各种创业的苦,她理解也感动于这家人的淳朴善良,决定把同龄的麦麦提当自家兄弟。“不怕吃苦的话,你到农场来吧。”“阿恰(维吾尔语,“姐姐”的意思),我听你的。”

  在这个汉族职工为主的农场上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困难远超尤良英想象。鲜少离开家乡土地,麦麦提和亲友对于农场每天8小时的工作强度万分抵触,对于修剪、施肥、种种田间管理也无法理解(在传统维吾尔族农耕习惯里,多是让农作物自然生长,看天吃饭);周围农场赶集日到了,他们无论如何都要到集市上逛一天,哪怕只是吃一碗粉。

  更大的困难来自双方语言障碍。借来双语光盘、手掌书,他们对着垃圾桶、棉花“指物学语”。尤良英学语言少了些天分,但不懂就问,她也不怕麦麦提和伙伴们笑话乃至于烦躁生气。2006年,从春到秋,两家人已能双语夹杂中沟通,尤良英棉花田高产让麦麦提吃惊。更让他服气的是,这个老板不仅没让他先还1万元的欠债,还借出一笔钱,帮他偿清向各处亲友借的债。

  在麦麦提家乡,有传言说,到汉人那里去,“干了活儿拿不着钱”。麦麦提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如今邻居对他讲,如果不是当年走出离乡打工的一步,你连温饱都难解决,更别说回来教给大家各种增产技术。

  2007年起,麦麦提和尤良英成了连接兵团农场与皮山乡村的一座“桥”。掌握了棉花种植各种技巧,麦麦提在自家复制农场的方法,棉花亩产从原来100多公斤上升到300公斤。这变化惊动四邻,很多人开始仿着麦麦提外出务工、学习种田新方法。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