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祖孙三代:与贵州交通事业一起成长
//www.workercn.cn2015-11-21来源: 劳动时报
分享到:更多

  贵阳机场“超音速”发展的见证者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您好!请问您预订的那一趟航班?我帮您查询一下。”

  ……

  10月下旬的一天,记者来到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在C区的机场售票处,见到身着一身紫色制服的徐永平,她正忙着接待旅客。

  “还是这么忙啊?”记者曾在2010年采访过徐永平,再次见到她,感到格外亲切。徐永平在机场工作了30余年,她的丈夫冯小明和女儿冯姗姗也都在贵阳机场集团工作。他们一家三口成为了贵州航空发展的见证者。

  徐永平的父母曾经是铁路系统的双职工,“天上”、“地下”,说这一家子是“交通世家”绝不为过。1978年,从学校毕业后,徐永平放弃了当时福利更好的单位,选择进入了那时交通的“新兴行业”——机场公司。成为了一名售票话务员。

  徐永平回忆道:“那时,在磊庄机场航班少得很,一周只有几班,线路也少。而且当时坐飞机是有限制的,只有政府机关的人才能坐,买机票还要单位开公函。那时的售票工作轻松得很。”

  “我那时候可就累多了。”丈夫冯小明接过话茬,他也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贵阳机场工作,一直负责有线通信保障,“那时的线路是纸包的,稍不注意就被水泡坏了,我们检修线路,要从磊庄机场一直步行到四方河,一个单程就40多公里,一个月就能走坏一双胶鞋。”

  1995年,由于政策放宽,航班正式面向普通民众。徐永平说“仿佛就是突然之间,很多人开始到我们售票处来买票,在当时来看,旅客的流量已经很大了。我们售票处每天中午就停止售票,因为票都卖完了。”

  1997年5月28日,磊庄机场停飞,同时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开始投入使用。在航班线路方面,龙洞堡机场基础设施建设都比磊庄机场有了很大的提升。

  对此,冯小明是深有体会:“以前我们检查线路基本靠走,人工检测。现在不同了,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设备,对线路终端进行检查,不仅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还减轻了职工的体力。”

  记者在采访中,得到这样一组数据,新中国成立初期,贵阳机场年飞行70架次、旅客吞吐量1600余人、货邮吞吐量近4吨;1997年5月,贵阳龙洞堡机场建成通航,当年旅客吞吐量就突破100万人次;2003年,贵州省机场集团公司成立,贵阳机场实行企业化运作,进入了发展快车道;2004年突破200万人次,2005年突破300万人次,同年12月升格为国际机场,贵州航空口岸正式对外国籍飞机全面开放,真正实现国际化;2009年,贵阳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568万人次,迈入国内中型机场行列的同时,远远超出了年旅客吞吐量500万人次、高峰小时2000人次的设计极限。

  贵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2010年9月奠基动工, 2013年3月竣工并通过国家行业验收,原计划3年完成的贵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仅用了24个月——730天即全面竣工,提前一年投入运营,在国内同类机场建设史上创造了令人骄傲的“贵州速度”。

  2014年,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到1252万人次,航班起降11.35万架次,货邮吞吐量8.2万吨,分别同比增长19.56%、21.16%、5.97%。其中,旅客吞吐量增速高于全国民航平均水平近10个百分点。

  ……

  在这一系列令人骄傲的数字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像徐永平和冯小明这样职工家庭的默默付出。

  “我是发挥余热的。”徐永平笑着告诉记者,她2013年正式退休,今年6月,公司又返聘她回到了熟悉的工作岗位。如今,女儿冯姗姗也在父母的鼓励下,进入贵阳机场集团工作。“我虽然没有直接面对旅客和机务工作,但是能成为贵阳机场集团的一员,我深感荣幸。”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