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祖孙三代:与贵州交通事业一起成长
//www.workercn.cn2015-11-21来源: 劳动时报
分享到:更多

  都柳江畔的摆渡传奇

  在都柳江畔,有一户祖孙三代接力当渡船工的家庭,经历和见证了45年摆渡船只由小变大、水运事业由弱变强的时代变化。

  “这段经历是我一生的财富。”11月7日,忆及以前渡船的美好岁月,借着江畔的粼粼波光,周明光老人娓娓道來。

  周明光是榕江县定威水族乡人,今年已81岁高龄,但身体还算硬朗。其父周阳宝(已故)曾经也是一名渡船工。

  1955年,当时的定威公社,也就是现在的定威水族乡地处都柳江畔,滔滔江水横穿而过,河水平均深度3米左右,河流宽度150多米。榕江县区域内的都柳江流域只有两个渡口,其中一个就是定威公社渡口,这里是通往三都水族自治县、都匀等地的交通要道,渡口是必经之地,由政府统一管理。船身虽然只有10米长,1.2米宽,但是也必须是非常熟悉水性而且熟悉渡船的人,政府才会聘用。当时周阳宝到政府去报名,由于他熟悉水性,也很熟悉渡船,很快就被录用了,就这样,周阳宝开始了他10余年的渡船生涯。

  “当时渡船,公社有专门的‘渡船田’,承租给其他人种,每年给渡船人1200斤谷子。一石谷子是3块5角8分钱,一年的工资折合42元9角6分。”周明光说:“每年有这1200斤谷子进仓,我又到生产队抢公分,家里的温饱问题跟其他家庭比起来,好多了。”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周阳宝渡船生涯度过了10个春秋。

  “1966年,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父亲积劳成疾去世了。”周明光哽咽道。

  之后,定威公社渡口没有了专业渡船工,这给当地群众和路人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困扰,于是,在榕江县八开区机械厂上班的周明光回来重操父亲旧业,做起了渡船工。这时候,公社里的“渡船田”已归集体所有,渡船人的待遇就是每天给一个劳动力的公分。为乡亲们着想,周明光最终还是安心做起了渡船工,一干就是6年多。

  回忆起去世前做邮差的父亲王绍成,王月团记忆犹昨:“那时父亲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有时回到家已是半夜一两点。而每次送信,都必须经过那道渡口,每次经过渡口,不管刮风下雨,还是电闪雷鸣,都能及时坐上周叔叔的渡船。”

  周明光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周来富,二儿子叫周来华,小儿子叫周来贵。1973年,二儿子周来华义不容辞接手了父亲的摆渡工作,开始了他8年的摆渡生涯。

  风里来,雨里去,8年的渡船生活中,周来华不知道多少个深夜被叫醒。说到渡船的感受,他笑言:“虽然每天很累,一天30余个来回,一年下来要渡近1000次。只要能帮助到乡亲们,我很开心。”

  “如果不是周来华及时将学校录取通知书送到我手上,父母就不能及时筹备读书的钱,我也就出去务工了,也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已在定威中心校教书20多年的罗朝猛如是说。

  “当时我老婆怀的是双胞胎,快生的时候发生难产,要不是周来华连夜渡船送我们过河,及时赶到县医院救助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定威乡计水村陆老劳回忆称。

  1991年,321国道定威段修建通车后,通往都匀、三都方向不再经过渡口交通要道,交通工具由自行车、摩托车、小汽车等代替,但是渡口还是水尾方向群众的必经之路,渡船还在继续。一年后,榕江县城至该县水尾乡公路修建完工,通往水尾乡的各种车辆必须经过定威渡口才能通行,原来的渡船变成了大型木船,一次能渡2辆小汽车。

  当时作为渡船舵手的65岁老人雷显刚告诉记者,“由于木船比较大,渡车的木船只能停在河滩岸边,2000年6月21日涨大水的时候,将船冲走了。后来又修建新的木船,再后来,由于车流量的增多和班车的通行,木船根本就不能满足渡船的需要了,2002年政府就出钱购买了铁船。”

  2009年,长200余米的定威大桥建成之后,渡口不再是主要的交通要道,随即被拆除。在河流中出现的船只仅仅是一些渔民打鱼时用的渔船,原来的渡船渐渐被摩托车、小轿车、公共汽车等替代。渡口带着温情的记忆,溅起朵朵浪花,走进历史,成为记忆。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