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职工风采-正文
57载,一家三代三沙情
//www.workercn.cn2015-08-04来源: 海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盛夏,三沙的日头热辣辣的,时逢三沙设市3周年之际,一位顶着“西沙黑”的大叔在即将落成的永兴岛污水处理厂内来回穿梭,有条不紊地带领工人们做着开工筹备。

  他是三沙市永兴事务管理局环卫站站长潘海鹉,纵然天气炎热,但在岛上生活20多年的他似乎已经习惯了,只简单戴着一顶草帽便忙得热火朝天。“找这个小伙子聊,他了解污水处理厂情况!”潘海鹉客气地将记者引荐给了一位皮肤黝黑、身材精瘦的小伙子。一问方知这个小伙子叫潘高,是潘海鹉的儿子。

  1992年,潘海鹉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了三沙,这一呆便是23年。现如今,自己的儿子也来到了三沙,潘海鹉誓与儿子一起完成老父亲的期许:挥汗三沙,与三沙共成长。

  “我相信一切会变好”

  23年前的潘海鹉怎么也不会想到,今天的他会管理着永兴岛的污水处理厂、海水淡化设备以及垃圾收集转运站。要知道,以前的三沙生活里,水是多么珍贵的宝贝。

  1992年,潘海鹉刚上岛时在西沙食品站工作,负责喂养从海南岛运来的猪、鸡、鸭等家禽牲畜,但由于三沙天气潮湿炎热,食物保鲜期太短,蔬菜往往比肉贵。

  潘海鹉记得,有时补给船半个多月没有上岛,而蔬菜最多放5天便会烂掉,实在没办法,只能用黄了的菜叶做汤喝。岛上的水弥足珍贵,大家在岛上没有淡水喝雨水,没有雨水喝海水,这艰苦的境况一直到三沙设市才有所好转。

  比起生活的艰苦,对家人的思念及对孩子的愧疚才是潘海鹉心中无法抹平的伤。以前,一张小小船票牵连起一个家,归期很少如约。

  “孩子在老家念书,他们生病时自己无法回去是最熬人的。”每当夜深人静,或黎明破晓时,潘海鹉便坐在海边,痴痴地望着家的方向,心中默默祈祷“一切安好”。

  既然接了父亲的班,为建设三沙奉献一份力量,那便要坚持下去。“我一直坚信,一切都会变好!”至此三沙设市已三周年,多年的变化让潘海鹉觉得自己的坚守得到了最好的答案。

  一起见证三沙的成长

  “要不要来西沙工作?”当潘海鹉向刚毕业没多久的潘高发出邀请时,潘高欣然应允。“想和彼此一起见证三沙的成长。”潘海鹉与儿子潘高的心意不谋而合。

  潘高四五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上永兴岛过寒暑假。“这里原来是坑坑洼洼的小路,这里原来没有楼房,这里原先是一片废墟······”每当潘高向刚上永兴岛的朋友讲述永兴岛以前的模样时,他的内心满是骄傲,“这里曾是我的故乡。”

  今年年初,带着对三沙设市后快速发展的好奇、父亲的期许、内心的冲劲儿,潘高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在江苏的工作来到永兴岛。目前,他与父亲一起同在三沙市永兴事务管理局环卫站工作,负责污水处理厂中控楼。

  “我一直以为,早在爷爷那一辈,我的根就扎在了这里。”潘高言语间满是笃定。

  一家三代浓浓三沙情

  从1958年潘海鹉的父亲上岛就职于海南鸟肥公司至今,潘家三代人已在三沙永兴岛坚守了57年。

  57年时间里,三沙居民从住木板房、油毡房到平房再到楼房,从喝雨水、海水到喝淡水,从“家书抵万金”到通讯发达······潘家祖孙三代见证了一个个变化,感受着一个个变化。

  这是一种奇妙的经历,潘海鹉深知三沙永兴岛是一个环境恶劣之地,却依然选择了上岛工作、依然让自己的孩子上岛工作。他心中唯一的信念就是:不管环境如何艰苦,我的父亲可以坚持下来,我们一样可以。

  潘高心里始终认为,这片小岛虽然不大,却承载了祖父和父亲半辈子的心血;这小岛的变化,正是由无数热爱三沙的奉献者创造出来的。

  不管是潘高还是潘海鹉,都怀着对父亲的敬仰,循着父亲坚守三沙的足迹,甘愿倾其一生,挥汗三沙,与之共成长。

  (本报永兴岛8月3日电  本报记者 王玉洁)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