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周衡光:周家大院守望者
//www.workercn.cn2016-06-20来源: 湖南日报
分享到:更多

    ■采访手札

    贤人在,水长流

    陈惠芳

    这些年,我一直在琢磨一个词“怀旧”。“怀旧”到底有几层意思?

    在某种境遇下,“怀旧”被视为一个人年纪大了,心态老了,才有缅怀过去、留恋过去的情绪。“怀旧”甚至被当成贬义词。

    从事记者30余年,我走遍了三湘四水。近年来,特别喜欢看看古镇、古村、古巷,包括古建筑与遗址。有时候,我也怀疑自己是不是落入了“怀旧”的“圈套”之中,是不是也老了。

    但,一种感觉占据了主导的地位。我固执地认为,“怀旧”是一种美德、一种对传统的回溯、一种心里的乡愁。

    印象中,湘南更适合“怀古”。“古”的东西,保存得较好。周家大院就是一个典型。

    去年9月,我第一次到周家大院,六大院都看了,但属于“走马观花”。主要是没有接触一个人,一个关键的人。

    这个人就是周衡光。

    周衡光是周家大院最老的人,是见证周家大院最久的人。

    跟着周衡光又走了一回周家大院,感觉硬是不同。不仅仅是他引经据典,不仅仅是他传经送宝,不仅仅是他给左邻右舍宣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还在于他的个人修为与品行,影响了邻里乡亲。

    为什么周衡光72岁还要回归故土?为什么他86岁还不辞劳苦地“游学”大院?只是因为“叶落归根”?只是因为“怀旧”吗?

    读私塾出身的周衡光,走南闯北,也见过世面。他最终选择周家大院,终其一生,是因为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感召,是因为淤积于心的乡愁需要排遣与稀释。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式,并乐在其中。

    我对“怀旧”的固执感觉,在周衡光身上得到了印证。

    周家大院前面有一条河,叫“贤水河”。贤人在,流水长。

    站在子岩府天井里,望着被飞檐切割的天空,白云飘过,我不禁浮想联翩。

    坐井观天,是带贬义的成语。故步自封,缺乏创新,当然不对。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井”值得探究。一个家族,一个古村落是不是一口井呢?传统文化、良好家风,就是由无数这样的井构成的。每一个人守望着这样的井,每一个人坚守着这样的井,大有益处。

    天时地利人和。周家大院就是一块“风水宝地”。

    周家大院一直姓周,姓了几百年的周,围着吉祥,围着和谐。

    10余年来,周衡光守望着周家大院。也许,他不能给周家大院、给周氏子孙带来物质享受,但他正在留下精神财富。被传统文化感召的老人,也在感召身边的人。

    周衡光是老了,但心态不老。这方水土滋润着他,诗书画滋润着他,传统文化滋润着他。

    正如周家大院风火墙的花纹,沧桑而年经。大自然的风化,成就了绝美的工笔。

    ■众说新乡贤

    “周老这样的人

    越多越好“

    我在村里当支书,当了22年。1999年,周老回周家大院时,我们有过交道。周老正式住回来,也有10多年了。

    感觉最深的是周老性格好,身体好,有文化,有头脑。

    涧岩头村有240多户,周家大院就占了160多户。90%姓周。周老每家每户都去过,讲典故,讲道理,送册子,送对联。很热心,爱帮忙。说句话,有分量。村里好多事搭帮他照应。

    ——涧岩头村支书周新花

    周老回来后,我一直跟在他身边。一是照顾他,二是学点东西。

    周老的老伴去世多年。一个儿子在厦门,一个女儿在新疆。不过,周老身体好。退休后,从来没有住过院。

    按过去的说法,周老就是周家大院的族长。德高望重。村里人都听他的。

    周老还喜欢参加书画笔会。我陪他出去过很多次。他说,人老了,更要学习。

    ——侄女婿、书画爱好者刘维

    伯伯是文化人,不像我这个大老粗。我最佩服的是伯伯的本事,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写诗,写字,画画,样样好。

    伯伯在周家大院有地位,有影响,我也跟着沾光。

    ——侄儿周明芬

    做人就要做周老这样的人。要学就学周老这样的人品。

    时代变化了,很多东西更新了、消失了。但民族的根不能丢弃,传统文化不能消亡。这是我们的精气神。

    周老最可贵的是,以身作则,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在保护,在传承。

    周老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永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蒋三立

    (湖南日报记者 陈惠芳 整理)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