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李翠利:用书香播撒心灵微光(图)
//www.workercn.cn2016-11-15来源: 中工网--《河南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李翠利和孩子们进行阅读互动

  下午放学后,今年已经上小学五年级的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的刘梦雨小朋友又来到李翠利的“微光书苑”借书,这次她来借的是《小学生优秀作文》。在认真填写了借书人名字、联系电话、所借的书籍名字、借书日期之后,她就可以把书拿回家里看了。“这里的书不仅有优秀作文选,还有我们喜欢读的童话故事,我们班里的许多同学都喜欢来这里借书,这比学校里的书多多了,看完之后对我们的学习也很有帮助,我们的写作水平也比原来高了许多。”面对记者的采访,刘梦雨用自己最真实的话语说出了自己对于“微光书苑”的热爱。

  农家超市成了免费借书点

  其实,不仅仅是李石村的中小学生经常来借书,就连邻近的清丰县的中小学生甚至老师、家长都来这里借书,李翠利的“微光书苑”已经成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大家在“微光书苑”徜徉书海、享受知识的同时,也许并不了解它的创办者李翠利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

  1980年,李翠利出生在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爷爷奶奶、父亲母亲、两个姐姐和李翠利组成一个七口之家。那个年代的农村,家中没有男孩就意味着要承受难以回避的社会歧视。

  在惯性的思维里,李翠利和姐姐似乎躲不开一个灰色暗郁的童年,可父母却用书本和文字为她们的童年涂上了明快的斑斓。那时,虽然家里的经济状况十分拮据,但父母坚持为孩子们订报刊,《故事会》《飞碟探索》《人民日报》……昏黄的烛光下,父亲陪李翠利姐妹读书,给她们讲故事。

  良好的阅读习惯伴随李翠利姐妹逐渐成长。20世纪90年代,两个姐姐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理想高校,如今,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颇有建树。

  而李翠利却留在了农村,留在了父母的身边。2004年,李翠利与同乡退伍军人何东华结婚。婚后,老公被这个家庭浓烈的书香氛围所感染,破除陈规主动来李翠利家做“上门女婿”,一时成为十里八村新青年、新作派的典范。

  2005年,儿子出生后,李翠利和老公开始在村里经营超市。当时,村里只有李翠利一家开超市,因此生意非常红火。但是,经过几年的超市经营,李翠利发现物质生活提高后的乡亲们,精神生活却没有跟上物质增长的步伐。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回到家里无所事事,不是喝酒滋事就是打麻将赌博,有些人把一年来辛辛苦苦打工挣的钱不到几天时间就输得精光。

  为丰富乡亲们的业余文化生活,2008年,李翠利开始把自己收藏的200余册书籍放上超市的货架,供乡亲们免费借阅。

  而真正让李翠利感到心痛、下决心开办“微光书苑”的,还是2011年冬天村上那一次变了味的歌舞表演。当时是一位老人的十周年祭,他的儿子邀请了附近的一家歌舞团演出。怀着好奇的心理,李翠利也抱着一岁多的女儿前去观看。当主持人与大家互动说“床前明月光”的时候,场下观众随口回应“疑是地上霜”,没想到主持人却“纠正”为“美女脱光光”。随后,上场的女演员边脱衣边摆着各种挑逗人的动作,引起现场观众一片骚动。

  演出结束了,但恶劣的影响没有伴随歌舞团的离开而结束,当看到孩子们学着歌舞团演员的样子讲起荤段子时,李翠利的心痛如刀割。怎样才能让乡亲们,特别是孩子们远离这种不健康文化的侵蚀与伤害呢?自己能为此做些什么?李翠利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与自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读书,唯有读书!

  李翠利的决定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把超市最好的位置腾出来,摆上精挑细选的1000余册农业科技、文学经典、妇女儿童类书籍,“不要任何费用,无须任何证件,不分职业,无论老幼,远乡近邻,行走过客均可借阅”。2011年年底,小小书屋建成了,李翠利满怀憧憬,为它取名“微光书苑”。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