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百姓故事-正文
陈万霞:一位人大代表和她创办的留守儿童学校(图)
//www.workercn.cn2017-04-17来源: 法制日报
分享到:更多

  △放学后,孩子们在学校宿舍里自由活动。自学校创办就在这里教书的万蓉芳老师(下右三)在和孩子们交流。

  △学校办学条件在逐步改善。除了教学楼和宿舍楼外,还建起了食堂、图书馆、篮球场和小运动场。

  △2016年12月5日,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目前学生人数锐减,教师队伍也不稳定,给办学带来压力。

  △2017年2月27日,陈万霞在给孩子们上课。多年来,她担起校长、教师、妈妈多重身份。

  △孩子们眼神中流露出对知识的渴望。

  <2011年8月31日,雨不停地下着,陈万霞为在学校院子里洗漱的孩子们撑起雨伞。

  >要升国旗了,孩子们很兴奋。

  <孩子们在排队打水洗澡。

  <2017年2月27日,孩子们簇拥着打饭。虽然资金紧张,学校依然努力保持伙食标准不降低。

>学生宿舍里整齐地摆放着孩子们的洗漱用具,黑板上还留着毕业学生的留言。

  △吃午饭时,一名在学校寄宿的孩子因为想念远方打工的父母而落泪。陈万霞在安慰孩子。

  □ 本报通讯员 吴芳 摄影报道

  早春三月,阳光给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陈集镇小魏村的阳光小学带来丝丝暖意。课间操时间,孩子们有的在操场上奔跑,有的在打乒乓球。与这里的热闹相比,校园外的村庄里由于青壮年大都外出务工,显得一片宁静。此刻,学校创办人、合肥市人大代表陈万霞和她的丈夫还在县城为学校的生存奔忙着。

  陈集镇地处江淮分水岭,外出务工人员多,80%的孩子是留守儿童。小魏村是陈集镇一个偏僻的村落,陈万霞原是小魏小学的一名民办教师。2005年,这所小学撤并到中心学校,教学成绩优异的陈万霞也被县城一所民办初中聘为政教部主任。但小学被撤并后,村里的孩子每天要往返十几公里到中心学校去上学,孩子辛苦不说,上学途中车辆多、池塘多,安全问题成为家长们普遍担心的事情。

  2006年,了解情况后的陈万霞毅然放弃县城学校的优厚待遇,在当地政府和群众支持下,用全部积蓄在被废弃的村小学原址上兴建了一所寄宿制小学,起名为“阳光小学”,成为当年全国首个留守儿童寄宿制村级小学。目前学校有130多名孩子,全部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中,有90多人寄宿,两个星期回一次家。陈万霞说:“老师拿起书本是教师,放下书本是妈妈。学校就是孩子们的家。”

  阳光小学颇受附近农民和留守儿童欢迎,学生人数从最初的64人曾达到最高峰时的300多人。现在学校除了一栋教学楼和一栋宿舍楼外,还逐步建起了食堂、图书馆、篮球场和小运动场。

  2008年,陈万霞因创办阳光小学被评为“合肥市十大新闻人物”。2009年,阳光小学被肥东县教育局推选为“省级优秀学校”候选学校。2011年,陈万霞先后被评为“中国好人”、中国“最美乡村教师”,并当选合肥市人大代表。

  然而最近一两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孩子被父母带进城。陈万霞的留守儿童学校人数锐减到现在的130人左右,陈万霞在为那些能与父母团聚的孩子们高兴的同时,也感受到办学的压力。

  “尽管学校规定学生一年的学费、生活费是2900元左右,但仍有近三分之一的孩子由于家境贫困是免费上学的。学校有18名教职工,一个月工资就得4万多元,再加上孩子们的生活开支,现在学校每天都在贴钱。况且过去几年翻盖教学楼和宿舍楼,我已将家里所有积蓄都投进去了,还欠下30多万元外债。”陈万霞说,“但办学再艰难,只要孩子们需要,我就会坚持下去!”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