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图为方掬芬。罗雪村绘
走进方掬芬的家,最显眼的是四个几乎占满整面墙的书柜,一本本发黄的书整齐地排列,书与书的空隙被主人放置着精致的小工艺品和玩偶。桌子周围摆满了各种植物,郁郁葱葱占满了客厅的一角。已过耄耋之年的方掬芬,头发盘成一个小鬏儿梳在脑后,身穿白花蓝底对襟小衫,眼神中偶尔还有孩子般的调皮,又不失从容与平静。
客厅的墙上挂着两幅油画。一张是半身坐画像,方掬芬坐在那里,望向远方,若有所思,凝重,端庄;另一张是两只梅花鹿在覆有白雪的松柏间嬉戏,若隐若现,轻盈,灵动。两幅画好像她老人家一生的写照:作为普通人,她尝尽人生甘苦,而作为一名儿童剧演员,她一辈子有着孩子般的纯真和对这个世界的好奇。
出生在教师家庭,父母赋予天性活泼的方掬芬自由成长的土壤。儿时的方掬芬非常调皮,常常带着一群孩子爬树上房,在马路上疯跑,有时甚至还会用小竹竿捅在躺椅上打盹的爷爷的鼻孔。爱好文艺的父母还让方掬芬较早地接触到音乐和文学。父亲酷爱读书和音乐,常常用唱歌的调子吟诵古诗,也常常哼着当时流行的中外歌曲;母亲是语文老师和唱游教员,有空就教家人唱歌;姥姥则是位会唱山歌,又会讲故事的慈祥老人。每逢暑假,父母会带着他们坐着“大洋船”回老家看爷爷奶奶。方掬芬最喜欢做的事,就是倚着船栏杆看风景:江水滔滔,天色变幻,两岸景致在自己面前移动,怎么都看不够!爷爷奶奶家周围是一大片菜园和一个清澈的小池塘。天上的云彩,夜空的繁星,竹林里的萤火虫,山间的迷雾,大海的波涛……大自然给了方掬芬最质朴、最真实、最鲜活的艺术启蒙,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方掬芬如鱼得水,自由地游戏着,歌唱着。那是10岁之前,方掬芬这辈子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随着战争的爆发,家人逐渐散落各方。难童教养院、农业职业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附属中学师范部、鹿苑中心小学、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艺术教育系戏剧专业、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国家经历着一次次磨难,方掬芬也一次次经历着苦难:防空洞中依偎在姥姥和妈妈怀中,耳边敌机震耳欲聋,转眼自己的家、高耸的树木、漂亮的花草就变成了废墟;难童教养所里少得可怜的食物和在阴森的禁闭室里死去的小伙伴;在鹿苑中心小学,亲眼看着自己的学生迫于生计而辍学;独自领着幼小的女儿,走在节日里热闹的天安门,想着下放到北大荒劳动改造的丈夫……
方掬芬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起伏,煎熬也扎扎实实印在了心上:当时的心理状态、当时的社会风貌与生活细节、当时的人与人的关系,她都记得清清楚楚,真真切切。只是没想到的是,这所有的生活却在日后帮助她成功塑造了一个个动人的形象。《以革命的名义》中的别佳、《玛申卡》中的玛申卡、《奇怪的“101”》中的远航……旧社会的流浪儿,历经辛酸而乐观,受尽折磨而坚强,最后在新中国和党的培养之下成为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方掬芬一直扮演这样的儿童。每遇到这样的角色,方掬芬都会在记忆深处慢慢将过往的经历捞取出来,丰满自己的角色。这样的角色,方掬芬演一遍就痛一遍,但她愿意,“我想通过表演告诉今天的少年儿童,生活是很艰难的,同时又是美好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风浪,都要顽强、有意义、有作为地活下去。”
如今,离休在家的方掬芬远离舞台已经很久了,可她的心从未离开过舞台,离开过孩子们。她为儿童剧的发展摇旗呐喊,“儿童剧发展必须是半公益的,国家负担太重的话,可以由公司来赞助。”“一定让今天风华正茂,创作热情旺盛的演员们在舞台上多实践,多为他们写剧本,创造条件,让他们多演好戏,千万别干扰他们。”她讲故事,当评委,尽管行动不便,可只要别人张口邀请,她必去无疑。
“在人生的每个阶段总有人帮助我,我就像在一个不死湖上飘着,不管遭遇什么样的事情,总有人托着我,不让我沉入湖底。我现在的一切都是人民给我的,人民需要我,我会加倍奉还。”聪明是一种天赋,但善良是一种选择。经过了生活的磨难,受尽了各种委屈,方掬芬依然保持着最初的善良,保持着对生命满腔的热情。正如她的自传体书名《漫长的童年》一般,当了一辈子的儿童剧演员,她得以拥有漫长的童年,而恰是这漫长赋予了她一生的孩子般的纯真,赋予了她一生的艺术芬芳。
方掬芬,生于1929年,祖籍湖北省广济县。儿童剧表演艺术家,在中国戏剧舞台上开专业成年演员表演儿童形象之河,善于运用形体动作细节和语言刻画儿童个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