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梁晓声:作家应该手握两支笔(图)
//www.workercn.cn2014-03-03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梁晓声本报记者 刘文嘉摄

  目光炯炯,眉间川字——无论什么时候见到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作家梁晓声,他都带着“思想者”的表情。“很多进城打工者已不能回家,更不愿回家,年轻人恨不得一刀剪断这根连着乡村的文化脐带。”谈及这些,川字眉蹙得更紧。

  梁晓声今年考虑的提案和面对城镇化进程的农村有关。“这要分为两种情况,地级以上城市周边的农村,是地方政府特别关注的,也是房地产商特别关注的,要避免发展成为一种不成熟的‘亚城市’状态;而另一种偏远的、落后的农村,则需要政府加大投入,别让走出农村的年轻人因为巨大的城乡裂隙而‘再也不能回头’。”

  他更愿意从个体命运而非社会大势的角度观察城镇化。“其实可以探索恢复乡村塾学教育,给留守儿童开蒙。不见得要有一所正规的学校,但要有一位资深的、愿意承担塾学教育的老师。他们不但可以教留守儿童读书,还要教他们做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孩子的安全问题。”另一方面,这也可以有助于解决农村义务教育“撤点并校”的两难。

  连任3届全国政协委员、经历十余年履职生涯,除了留守儿童,梁晓声提案中的“主人公”还曾包括农民、农民工、城镇退休工人。除了城镇化,他建言中的“关键词”还有“免除农业税”“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等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他曾以“知青文学”蜚声海内外,但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却更多地转向了非虚构写作。无论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还是《中国生存启示录》,都是从真实的社会小切口观察、思考转型社会的生态。这种作家视野向社会学学者视野的转变,正与他政协委员的身份相伴随。

  “少年读书时,我所尊敬的那些作家,比如雨果、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屠格涅夫,在他们各自的时代都是既写小说,又写社会评论。这给我带来的启示就是,作家应该手握两支笔,一方面写文学作品,一方面对社会发言。”梁晓声说。(本报记者 刘文嘉)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