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萧乾:人们说我是作家 我还是喜欢记者这个头衔(图)
//www.workercn.cn2014-04-24来源: 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更多

  萧老还深情地回忆起先后3次到内蒙古的经历:第一次,是在1930年,到过卓资山,时间很短,感受不深。第二次,是1934年,当时就读于燕京大学新闻系4年级的他,利用暑假,沿着平绥(北平——归绥)铁路,路经张家口、大同、集宁,然后到绥远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还有包头,一路耳闻目睹国运衰败,民不聊生的景象,根据所见所闻,写了篇文章,题目叫《平绥琐记》,刊登在当时北平《国闻周报》上(注:此文后收入《人生采访》时标题改名为《平绥道上》)。第三次是解放以后了,1956年,他以蒙古族作家的身份参加中国作协和美协联合访问团,和诗人艾青、画家吴作人等,先后到呼和浩特市、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住过蒙古包,吃过手把肉,听过蒙古族姑娘站在羊群旁边唱起那悠扬的蒙古长调歌曲,“那个歌儿可真好听啊,高亢嘹亮,婉转动听,都唱到云层里面去了。”萧老回忆说。后来,访问团分开活动,他独自一人住进了锡林浩特市伊力利特人民公社的蒙古包里,和牧民吃住在一起。这一次下去采风,他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了《万里赶羊》《时代在草原上飞跃》和《草原即景》等赞美草原新气象、新生活的散文、特写,刊发在《人民日报》上。

  在离开北京的头一天下午,我们再一次去萧老家向他辞行,他又和我们唠起家常,关切地询问内蒙古的情况。他不无遗憾地说:“我这个蒙古人啊,一生最遗憾的事情就是对内蒙古了解甚少,为自己民族做的事更少。但是,我还是爱自己民族的,我作为这么一个伟大民族的一员而感到自豪。”萧老应我们的要求,欣然命笔,写下了“热切问候我的内蒙乡亲们”几个字,以表达他蕴藏心底的浓浓乡思乡恋和美好祝愿。

  萧乾说:“现在人们说我是什么‘作家’呀、‘文学家’呀、‘翻译家’呀的,给我戴上了很多‘桂冠’,其实我只是个老报人,现在叫做记者。我还是喜欢记者这个头衔,我本来就是记者出身嘛,在燕京大学学的是新闻,一出校门就当了天津《大公报》记者,在抗战时期,就是以《大公报》记者的身份奔走于大江南北之间。我在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我又以一个中国记者的身份,在硝烟弥漫、枪林弹雨之中,驰骋欧陆战场,向国内报道欧战的最新信息,写下大量通讯与散文。”

  萧老说,记者这个职业好,接触社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提升自己。一个对人性、对现实社会没有较深刻理解的人,极难写出忠于时代的作品。如果有来生,他仍然选择当记者。一席话说得我热血沸腾,深受启发。我壮了壮胆子,请求萧老给我题几个字。“可以可以,咱是同行嘛!”萧老说着,铺开一张纸,写下了:“人生就是一次采访”几个字。

  1999年2月10日,89岁高龄的萧乾与世长辞。他84岁那年给我们题的词,距今整整20年了,今天,我写此短文以示纪念。(岱钦)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