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萧乾:人们说我是作家 我还是喜欢记者这个头衔(图)
//www.workercn.cn2014-04-24来源: 内蒙古日报 
分享到:更多

  我手里有两幅萧乾的题词,珍藏了整整20年。有时候,我把它拿出来欣赏良久,回忆当年拜见萧老,亲聆他教诲的难忘一幕。

  萧乾,原名萧秉乾,蒙古族,1910年生于北京,我国著名文化名人,作家、文学翻译家和资深记者。193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1939年至1942年,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并兼任《大公报》特派记者;1942年至1944年,为剑桥大学英文系研究生;1944年,他以《大公报》战地记者身份,亲临二次大战欧洲战场采访,于1946年回国。他是前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就凭萧乾是蒙古族著名人物,凭他是二战时期在欧洲战场上采访的唯一一名东方记者,哪一条也足以让我对他仰慕已久。

  那是1994年11月中下旬,我和我的同行、内蒙古日报社资深记者巴拉吉尼玛出差去北京。有一天,老巴兴奋地告诉我说,他联系上萧乾先生了,约我一起去采访。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的心情难以言状。一天下午,我们按约定的时间来到复兴门外一居民楼,敲开了萧老的家门。

  门开了,一个低矮、敦实的老者站在我们面前。因为过去看到过他照片,所以一眼认出他就是萧乾先生。萧老穿着暗绿色毛衣,外边套着一件羽绒服坎肩儿,圆圆胖胖的脸上露出慈祥的笑意。老人已经84岁高龄,虽已银发皓首,但精神矍铄、身板硬朗,全然不像一个耄耋之期的长者。

  我们见了面,赶紧自报家门。老人满面笑容地说:“稀客,稀客,欢迎,欢迎!”一面招呼保姆给我们沏茶倒水,一面连声朝里屋喊:“内蒙古家乡来客人了!”把夫人文洁若喊出来和我们见面。我们坐定以后,环视屋内发现,摆设十分简陋而陈旧,第一个印象就是书多且有些零乱,无论是在走廊、客厅,还是书房,到处是书,茶几上、沙发上、窗台上,甚至连暖气包上都躺着厚薄不一,文字各异的各种书籍。

  寒暄几句后,我们把一枚镀金的成吉思汗纪念币作为见面礼赠送给萧老,他特意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连声说:“谢谢!谢谢!”欠身接过去端详良久后,说:“这可是我们祖先的宝像啊!”然后便恭恭敬敬地将纪念币放进书橱最上边的格里。萧老说:“我从小就知道自己是蒙古族,记得小时候每年过年时,家家都祭祖。我们祖先的牌位是供在屋角一块布满尘埃的木板上,平时用黄布包着。祭的时候,堂兄站在小凳子上,恭恭敬敬地揭开黄布,把祖先的牌位请下来,上面雕的是头戴大皮帽子像牧人又像猎人模样的肖像。另外还有一个小本子,里边曲里拐弯地写着蒙古文,那大概是家谱。可惜我不懂蒙古文。后来家道中落,家谱也没了。旧社会民族歧视,我也不敢公开我民族成分,直到解放后才恢复我的民族。但蒙古那么大片地方,我甚至不晓得我的祖先是西部大戈壁的牧民,还是东部大兴安岭的猎户。我大概希望他们是猎户,常冥想着他们戴着大皮帽子,穿着翻毛皮坎肩,背着枪,在遮天盖地的原始森林里追逐野兽。所以,别人问起我的祖先是什么地方,我顺口回答是大兴安岭。最近有人考证出我的祖籍是锡林郭勒盟,应该是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后裔萧德氏。”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