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9月起,河南省旅游局联合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等单位,联合组织发起“老家河南发现美丽乡村”大型旅游活动,由作家、书画家、媒体、网络达人组成的采风团,深入到信阳郝堂村、鲁山东竹园村、西峡华山村、禹州神垕古镇等地,发现河南美丽乡村新典型,推选旅游富农新典范。土地、村庄、乡亲,给予作家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从今日起,本报开辟专栏“名家眼中的乡村游”,回眸乡野,展望理想,以飨读者。
9月11日,白露后的豫南美丽的城市信阳,笼罩在一片茫茫的烟雨之中。
我省著名作家李佩甫撑着伞,兴致勃勃地观赏着雨中的一大片荷塘。满塘的荷叶,密密层层的。雨点打在荷叶上,“沙沙”作响。
李佩甫以前从来没有到过郝堂村,第一次雨中看郝堂,给他留下了非常深刻、难忘的印象。在他眼里,郝堂是一个山清水秀、风光秀丽,有“荷塘月色”般美丽的自然村落;是一个物质生态、精神生态完美结合的美丽乡村。
“美丽乡村的建设,我觉得主要是解决富民问题;解决农村‘三通一平’的问题;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问题。”李佩甫说。
李佩甫坦言,建设美丽乡村,要一步一步地来,要循序渐进。河南有很多乡村,自然景观很好,不一定要进行大的改造,要依照当地的地理、人情、风貌进行乡村建设。
当记者问到:“李老师,您对美丽乡村建设有什么期待吗?”
李佩甫指着雨幕中的郝堂村说:“这就是我的期待!建设像郝堂这样的健康、美丽、宁静的乡村,这就是我对中国乡村的期待。”
美丽乡村的建设,主要是要遵循三个尊重。哪三个尊重呢?
那就是: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机理;尊重群众的意愿。李佩甫认为,乡村建设的健康十分重要。郝堂呢,这是健康的建设,不是“土豪”式的建设。美丽乡村的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对中国乡村重新认识的视角,是一个关注民生的视角。
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李佩甫最赞赏“三个尊重”。
在他看来,乡村建设的“三个尊重”,这个思路接地气,得民心,可以做得很好,做得很大。他说,这“三个尊重”可是很不得了,中国农民的问题解决了,中国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得到解决;建设美丽乡村,确实是恰逢其时。
作为中国一个知名的乡土作家,李佩甫有着浓浓的乡土情愫,他对乡民有着特别的深情。“我的老家在豫中平原,所以,我每年都要抽出时间到豫中平原几个县的乡村走一走,看一看。”李佩甫告诉记者。
去年,李佩甫突发奇想,他想看看乡村的月亮是一个什么样子?
有一天晚上,9点钟的时候,李佩甫绕着一个有3000户人家的大村子走了一圈。他发现,这个村庄很大,房子盖得很漂亮、很高,两、三层的小楼,都贴着白的、很亮的瓷砖。3000户人家的村庄,在北方平原来说,就是一个大村落了,但他只碰到了一条狗,没有见到一个人。人到哪里去了呢?都到外面打工去了。
中国的乡村,需要健康、有序、文明地建设。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李佩甫对乡土研究多年,对乡村的了解很深,他对中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以及对中国乡村的变化和落寞,有着深深的焦虑和思考。他一直在关注着河南乡村的变化。
他认为,农民工的进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可能成为“城市贵族”,“城市贵族”轮不着他们。个别进城的农民工,发了大财,有可能成为“大款”,那也不过是城市里的、没有了家园的“迁徙凤凰”,但这只是极少数;而大部分农民工,在城里只能成为“雀儿”。
建设美丽乡村,踏踏实实为老百姓办事。
李佩甫说,我看过很多村子,发现人都到城里去了,村子空了。前不久,他受邀去了一趟南方城镇,《人民文学》在那里举办了一个颁奖会。“会后,我们参观了当地一个修旧如旧的码头古镇,发现所有的人都搬出去了,那是一个空的、没有人的景观。没有人的景,永远不是一个活的景。”李佩甫对记者谈了自己的观后感。
青山点点,绿水潺潺,房舍错落,荷叶田田。
“发现河南美丽乡村活动,我觉得非常好。美丽乡村的建设,要大气,要有大思维,要有长远发展的大意识。”李佩甫说。(记者 刘春香吕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