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张云仙:让剪纸艺术传承路“亮”起来
//www.workercn.cn2014-11-24来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
分享到:更多

  清真寺顶上对望着凤和凰,贺兰山上奔跑着岩羊,黄河里游动的鲤鱼,沙坡头行走的骆驼,沙湖里飘荡的芦苇,蓝天上飞翔的仙鹤,宁夏的美景尽收眼底。这不是实景,是一幅蕴含宁夏特色的剪纸作品,名为《天下黄河富宁夏》。其作者张云仙,今年11月被授予银川市第四代剪纸传承人称号。

  土生土长的张云仙受外婆和母亲的影响,自小便对剪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母亲剪窗花,我就在旁边看着,向往着自己也能剪出好看的窗花来。只要母亲一放下剪刀,我就赶紧拿起来试着剪,慢慢地我也能剪出一些像样的窗花了。”张云仙说。

  上学期间没有剪纸课程,她就利用课余时间自己练习。特别是节假日,她都积极为班级剪窗花,为班里增添一份喜庆。张云仙说:“那时候,同学们还挺羡慕我,能把各式各样的物品呈现在一张纸上,我心里也美滋滋的。”

  大学毕业后,张云仙在银川第二中学当了物理老师。17年后,借着国家将剪纸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她向学校申请开设了剪纸课,这门被称为国粹的民间艺术,开始走上了银川二中的课堂。她的剪纸课堂鲜活生动、极富感染力。她不仅通过多媒体展示剪纸艺术的神奇和魅力,也亲手表演娴熟的剪纸技能。在她的手下,一张普通的红纸片,随着剪刀的飞舞,转眼间化作了一幅幅神奇美妙的剪纸图案。

  “慢慢地,我发现教会学生一些剪纸技能并不难,但作为一门课程,应该向学生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让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让这门艺术具有更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以及深远的影响力。”从2004年开始,张云仙广泛阅读、学习关于剪纸艺术的书籍,鉴赏了大量的优秀剪纸作品,不断对比、探究、记录、整理和搜集图样,准备编写出更有价值的剪纸教材。

  这期间,张云仙结识了宁夏著名的剪纸艺术家伏兆娥,以及很多精于剪纸艺术的同行,技术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她的作品《王贵与李香香》、《巨龙腾飞》、《绶带牡丹图》等在全国剪纸大赛中获奖。

  2008年,在“西风烈·中国剪纸艺术大赛”中,银川二中获得中华剪纸艺术传承奖。4年后,银川二中则被宁夏文化厅确定为优秀剪纸传承基地。

  也就是在这一年,她作为“中华文化大乐园”宁夏教师代表团的一员,前往美国华盛顿为华裔孩子教授剪纸艺术。

  “这不仅让更多的人欣赏到中国的剪纸艺术,也让中国的剪纸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同时,也激励我更努力将剪纸的精髓传播给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在学校的安排下,张云仙现在不再兼任物理课程的教学,她将全部心思都放在剪纸艺术的传承上。

  张云仙说,懂剪纸艺术的大多是退休在家的老太太,她们时间充裕,也能耐得住性子,剪出的样式非常好看,但受自身知识和环境的约束,不会有太多的创新。而小孩不同,他们不仅对剪纸有着浓厚的兴趣,还有非常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所以在中小学开设剪纸课,是非常好的传承途径。

  “孩子的学习能力强,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剪出稍微复杂的图案,还能剪出新的样式来。”张云仙说,“剪纸不仅让孩子巧手慧心,同时锻炼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对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非常有益。”

  如今,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人们的审美需求,剪纸已不再局限于农村过年、结婚装饰用的窗花、喜花、灯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商品包装、书籍装帧、邮票等领域,甚至被制作成影视美术片搬上了大荧幕。而剪纸艺术的传承者也将越来越多,仅张云仙教过的学生就已经超过6000人。

  虽然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但她仍旧激情四射,俨然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剪纸丰富了我的生活,带给我心灵上的愉悦。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继承剪纸这门艺术,让这门艺术走入更多人的心灵。”张云仙说。(记者 马学礼 通讯员 付翔)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