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刘文西:一位画家一辈子的黄土情(图)
//www.workercn.cn2015-04-10来源: 人民日报
分享到:更多

  陕北真是画不够

  “院明,我回咱村了,没看到你,给你打个电话,有空去看你啊。”在二十里铺村,得知村民袁院明去了铜川,刘文西跟她通了个电话。

  从袁院明5岁起,刘文西就为她画像,从脸蛋红润的小姑娘到胸飘红领巾的小学生,再到英姿飒爽的女青年,到她成为两个孩子的妈妈,一直画到如今。

  “在刘文西的一次画展里,同时展出了他在各个时期为袁院明画的7张画像。”同行的西安美院院长郭线庐说:“刘文西不是照葫芦画瓢,他与袁院明交往四五十年,他的画是从现实生活中来的,有血有肉,真情洋溢。”

  在二十里铺村走门串户,刘文西忽然看到三孔破落的窑洞,感慨地说:“当年这里住的是袁志忠,我曾经和他一起放羊、喂牛,一住就是半年多,太怀念了。”得知窑洞将被拆除,他十分惋惜:“我要把这里画下来。”说着打开速写本,整整两个小时,在寒风中,82岁的老人坐在木凳上,一笔一笔地画着、画着……

  二十里铺村79岁的村民汪桂莲说:“刘文西1958年到村上体验生活时,就住村民家里,轮流吃派饭,和大家一起放羊,一样下地干活,休息时就给大家画像。”

  “陕北真是画不够啊!”刘文西感慨。刘文西在魏塔村写生时,寒风刺骨,痛风发作,握画笔的右手疼得一时不听使唤。旁边的人帮他揉搓时,他龇牙咧嘴地喊痛。乡亲们心疼他,燃起了一堆篝火。顿时,所有的人都感动了。

  “开春了,刘老师的长卷《黄土地的主人》也起稿了。”指着卷中背着书包飞跑在放学路上的小朋友们,黄土画派写生团随行工作人员小余告诉记者,去年10月在陕北采风时偶遇这群可爱的孩子,刘文西被他们的天真活泼吸引住了,让车跟着孩子走了好几条沟,还一路用照相机追着拍。“如今出现在刘老师的画里,为作品增色不少啊!”小余说。

  “和人民真有感情,了解人民的灵魂,才能画好人民。”这是刘文西常说的话。

  心中有感情,画中有真情

  接受采访时,刘文西老人讲得最多的,是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他说,这些我们党关于文艺问题的纲领性文献,指明了作家、艺术家创作必须遵循的道路和真理,不真心地深入生活,不真心地爱着人民,就登不上创作的高峰。艺术的根就应深深地植于人民中间。

  刘文西并非陕西人,出生于浙江的他,1950年偶然读到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被讲话中为“最广大的人民大众”服务的创作思想所震撼。24岁时,心怀对毛主席的崇拜、对延安的向往,刘文西第一次来到陕北。这不但决定了他的人生道路,也为他之后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基调。

  苍茫无际的黄土、奔腾咆哮的黄河、浓烈高亢的民歌,沸腾的陕北很快征服了这个来自江南水乡的后生。一天,他在延河边写生,一位牧羊老汉赶着一群羊从沟坎上走来,头巾、胡子、皮袄、腰带,他立刻联想到毛主席在杨家岭与老百姓交谈的场景。他的成名之作《毛主席与牧羊人》便是由此而来。

  在刘文西的大量人物画创作中,以人民领袖毛泽东的事迹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除了《毛主席与牧羊人》,《毛主席与小八路》《知心话》《在主席身边拉家常》《转战陕北》等也都是广为流传之作。

  1997年,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刘文西到北京开会,当时中国人民银行正在设计第五套人民币。有关人员就找到刘文西,请他为新版人民币画像。领受这一神圣的任务后,他无比激动,夜不能寐。怀着特殊的感情,他精心选照片,专心创作,一画就是20多天,又经过反复修改,最终定稿。人们评价这一稿毛泽东头像画笔细腻洗练,形象丰满传神。现行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毛泽东头像即出自此稿。

  为画好毛主席像,刘文西沿着毛主席和他的战友转战陕北时所走过的路,多次采访当年的老农民和老战士,收集、研究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并画了上千幅关于当地老百姓和自然环境的速写。刘文西的夫人陈光健记得,为了创作《在毛主席身边》,刘文西从二十里铺村的托儿所里找了三四个小女孩进行写生,寻找孩子们围绕在毛泽东跟前的模样。

1 2 3 4 5 共5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