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刘家和:史学研究的攀登者(图)
//www.workercn.cn2015-06-18来源: 光明日报
分享到:更多

  谦逊之风骨

  “我就像这台又老又旧的手机,虽然现在还没关机,但是时间已经不多。不过,看到了你们年轻人,我便看到了希望。”

  刘家和这一代学者,成就耀眼,而这种“耀眼”的背后,却是他们衣食住行的朴素。

  “一栋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四层单元小楼,刘家和与老伴家住二楼。走进客厅,一张沙发、一张写字台、一张茶几,此外近一半的空间,是书柜;而沙发、写字台上都堆放着摞成小山的书籍与学生论文。

  刘家和轻易不让他人去家中拜访,因为“家中已‘无地自容’”。

  尊重学生,因材施教,是刘家和为师的标签。

  曾师从刘家和攻读博士学位的蒋重跃,如今已是先秦思想史领域的著名学者。他回忆道:“刘先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为学生着想,帮助学生建立信心,让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定期与学生谈话、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是刘家和带学生一贯坚持的原则。“我希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和个人兴趣确定选题,重在启发他们的灵感。”

  这么多年来学生送来请教、审阅的论文,刘家和都一直保留着,因为“学生的论文都是他们的心血,可不能扔啊。”

  “刘先生的课,从根底入手,以理论升华,传学术研究之道,开原创思维之路,给人极其深刻的印象。”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教授如此评价刘家和的教学和研究。

  知识渊博,是学者对刘家和的一致评价。

  蒋重跃直言,刘先生兴趣广泛、善于思考,除了史学,对其他领域的知识也有钻研。他曾下大功夫研读《资本论》,深入思考许多数学问题和经济学问题。

  与刘家和经常交流学术问题的人,都清楚他“由小学入经学,再由经学入史学”的学术路数。

  “对于中国的经学、小学、史学等,刘家和都可以在高层次上与专业领域的学术大家交流。这是现在很多学者所不及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瞿林东向记者说。

  刘家和喜好《说文解字》,他在家备有不同版本的《说文解字》,其中中华书局印制发行的简本有两本。

  欧阳修说其平生所做文章,乃“马上、枕上、厕上”,刘家和“深谙此道”。一本《说文解字》与中英文字典一起放在床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翻一翻,认识几个不熟悉的字词。另一本则放在卫生间水箱上,内置书签,每次看两页。老伴开玩笑说:“家和,你认得几个臭字。”

  为人谦逊,是刘家和给周围人的印象。

  瞿林东在学生时代曾经听过刘家和开设的课程,所以尊称刘为老师。但刘家和不以为然,认为那是过去的事,现在大家都是同事和朋友,直接称自己姓名便好。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时,不管与会人多大年纪,刘家和都会以礼相待。

  “儒雅之风,谦和之举,可见一斑。”瞿林东如是评价。

  业余时间,刘家和不看戏,不看电影,甚至不读长篇小说。他的休闲方式同样“中西合璧”——最爱玩味传统诗词,欣赏西方古典音乐。

  疲惫的夜晚,老人会把灯调暗,躺坐在沙发上,双眼微闭。一段旋律飘然入耳。音乐循环播放,几十次地反复听,让自己融入其中,仿佛整个人已伴随着音乐遨游古今中西。

  曾上过教会学校的刘家和喜欢哼唱圣诞歌曲Silent Night:“Silent night,holy night……”闭目倾听,精准的音高,平稳的嗓音,让人不觉这是一位耄耋老人。

  采访收尾,刘家和拿出一款破旧老人手机自比:“我这台手机还没关机,但是时间已经不多。不过,看到了你们年轻人,我便看到了希望。”(记者 周晓菲 徐畅)

1 2 3 4 共4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