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200万字《抗日战争》出版
王树增:遗忘太多,对倒下的人不公平
“纵观世界近现代一百多年的历史,没有哪个民族如同中华民族一样,在动荡与战火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在所有不堪回首的历史往事中,没有哪个事件比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创伤更为惨重。那场战争,中国战史称之为‘抗日战争’,日本战史称之为‘中国事变’。”
这是著名作家王树增在新作《抗日战争》第一卷中的开篇之语。继《长征》《朝鲜战争》《解放战争》等系列作品后,非虚构文学《抗日战争》作为“中国革命战争史系列”的收官之作,历时6年终于面世,被称为第一部“属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专访了王树增。
我们对抗战的历史遗忘太多
王树增说:“我要重复一个名词——事变。日本军国主义者从来没有把侵华战争当作战争来叙述,他们永远用‘事变’来代替侵略。所以,我宁可用这样一种叙述:7月7日这一天,中华民族开始了全民族的抗战。”
1937年7月7日,宛平县城,《抗日战争》全书由此起笔。“中国士兵与日本士兵保持着对视姿态,但彼此都看不清对方的面容,因为下着雨,天空雾气迷蒙。”在当时的人看来,在这暑气与水汽蒸腾的季节里,一座北方小城的城门口并不会书写什么惊天动地的历史。但就是这普通的一天,成为全面抗战的起点。
《抗日战争》第一卷分为“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丧师失地未有如是之速者”、“用精神和血肉争取一个像样的结局”、“台儿庄是吾人光荣所在”、“保卫东方‘马德里’”、“日军没有后方”等13章。王树增对自己的每一部作品都会定下叙述的基调。《长征》是乐观,《解放战争》是宏阔,《抗日战争》是庄重。“对一场牺牲了数千万生命的战争,基调只能是这个”。
与专业的战争史关注战略、战术不同,王树增关注的是人在战争中的命运。无论是统帅、将领还是中下级官员、士兵,无论是中央军、地方军阀,还是农民、八路军、新四军,还包括日军、伪军,国统区和沦陷区的老百姓,战争中涉及的所有人都在这部《抗日战争》中有自己的位置。
因为是非虚构文学,王树增坚持对任何一个细节都不虚构。为了确认“七七事变”当天的天气,他特意查了气象记录;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哪怕只有一行提及,也都经过考证。记者注意到,《抗日战争》第一卷的注释就多达37页、868条。
王树增说:“我们对抗日战争的档案整理、口述历史的留存都做得不够,遗忘太多。这对为这个民族倒下的人不公平,也对这段历史不公平。”所以,20多年来,他一直关注关于抗战的史料,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搜集资料的时间远远超过写作时间。
为全体司法人员提供样板(图) | 2010-08-14 |
奚竹萍:孝心是最美的爱之乐章 | 2010-08-14 |
奚竹萍:孝心是最美的爱之乐章 | 2010-08-14 |
奚竹萍:孝心是最美的爱之乐章 | 2010-08-14 |
奚竹萍:孝心是最美的爱之乐章 | 2010-08-14 |
“我爸是段君毅” | 2010-08-14 |
毛泽东的家风:不搞特权、杜绝求办私事、艰... | 2010-08-14 |
刘国光:“真正的学者只认真理”(图) | 2010-08-14 |
一战华工:中国走向世界的先驱(图) | 2010-08-14 |
新四军烈士冯玲:盛开在云岭上的抗日之花(... | 2010-0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