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抗日战争》作者王树增:遗忘太多,对倒下的人不公平
//www.workercn.cn2015-07-17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青年知道历史,才知往何处去

  战争的硝烟已经退散了70年,但战争留给人的思考却从未停止。19世纪中叶以前,日本也是落后、混乱、积贫积弱,到了侵略中国之时,却已成亚洲强国;在二战中一败涂地,又在战后经济腾飞,再度成为发达国家。

  在《抗日战争》的新书发布会上,中宣部出版局巡视员刘建生说:“战后初期,日本收集整理各种档案材料,出版了102卷研究著作《战时丛书》,宣扬他们是战争的失败者,却是精神胜利者。发动侵略战争的战败者却反过来要抢夺文化高地、精神高地,企图在文化建设、精神造诣上不输战胜国。日本战后70年的历史耐人寻味。”

  王树增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今天的年轻人很难想象,战争刚爆发时中国是什么状况: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不要说汽车、坦克,连自行车都没有办法制造,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那时,中国最广大的人口是农民,中国农民在那个时代的悲惨状况也是世所罕见;而当时的中国军队并没有现代战争的观念,军阀割据,各自为战。

  王树增说:“从卢沟桥事变到第二次淞沪会战期间,日军的战役规划是按1比10计算的。即,日军一个师团,至少可以对付我们十个师以上。就是在这样濒临崩溃的国运之下,中国为什么没有亡国灭种?顺着这个思路,就可以读懂这场战争为何惨烈至此。”

  王树增说:“我写的虽然是历史,但永远是为当代中国读者、尤其是为当代中国青年所写的。老人读历史是观照自己,而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青年,读到的是‘家谱’。把‘家谱’烂熟于心的青年,会活得很踏实。你知道自己从何而来,才能知道往何处去。在遇到生活挫折的时候,可能会更坚强。”(本报记者 蒋肖斌)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