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抗日战争》作者王树增:遗忘太多,对倒下的人不公平
//www.workercn.cn2015-07-17来源: 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更多

  偏废任何一个战场,都无法解释这场战争

  王树增说:“我写的是一部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它动员了全中国所有的阶层、党派,甚至所有的国际力量,包括散落在这个世界各个角落的华侨。如果我们对这场惨烈战争的表述和认知过于狭隘,对那些倒在战壕里的生命也是不公允的。”

  王树增认为,抗日战争呈现出了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战争样式——分成了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公允地看待历史,只有一个途径,就是站在整个民族立场之上,站在整个中国人的命运之上。偏废任何一个战场,都无法解释这场战争,无法解释这场战争的结局,无法解释这场战争的逻辑。”

  所谓战争逻辑,王树增举例,在抗战爆发时,中国人唱的歌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还有冷兵器时代的影子,而日军是飞机大炮的机械化部队。“这是两个国力、军力都十分不对称的战场,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敌后战场和正面战场能够同时存在,缺一不可。”王树增说,“如果我们忽视了正面战场,就对不起那些在战场上倒下的人,他们所做的努力和牺牲是今日国人很难想象的,战争的惨烈程度也让人很难想象。”

  在书中,王树增也不避讳一些敏感话题,如,有观点认为,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坐大”。王树增用史实证明,这个观点毫无逻辑。“抗战全面爆发后,可以说,共产党所处的位置是最安全的。共产党如果要‘坐大’,完全可以偏安中国西北一角,日军没有打到那里。然而,共产党把自己勉强编成的三个师,统统过了黄河,参加正面战场。第一场战役就是忻口战役,与日军的甲级师团作战。”

  对于共产党人的中流砥柱作用,王树增认为,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当时一盘散沙的中国,最主要的党派之争是国共之争,而共产党主动站出来服从中央政府领导,对各路军阀和小党派起了引领作用。”第二,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论持久战》的观点是保证抗战最后取得胜利的关键性战略思维,在战略上起了中流砥柱作用。如果按照速胜论、速亡论的思维,不出一年,中国就亡国了。”第三,是广阔的敌后根据地。“正面战场离开了敌后战场,根本支持不住,共产党牵扯日军的兵力没低过40万;而如果没有正面战场的浴血奋战,哪来敌后战争的生存”。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