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方方:文学总与弱者惺惺相惜(图)
//www.workercn.cn2015-07-23来源: 天津日报
分享到:更多

  就算全世界都没有人理我

  我还拥有这样一个文学世界

  记者:您曾经说过您特别喜欢创作的过程,那是您自己的世界,您平日工作也是这样的状态吗?

  方方:我这段时间一直在写一部长篇小说。我在武汉郊区的一个地方写作,除了我的两个邻居,周边的人我全都不认识,就是自己一个人整天在家里写作,每天晚饭之后,我会到湖边散步,走上三到五公里的路。这样的生活十分充实,因为有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在等我,听我的安排,我在调度他们的人生,他们的生老病死、欢乐悲哀都是由我来掌控的。虽然我就是自己一个人写作,每天没有人跟我说话,但是我没有孤单感,因为我有自己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一直在支撑着我,它可能完全平行于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任何的交集,但是这个世界里面的所有事物都是我自己构造的。我会觉得就算全世界都没有人理我,我自己还拥有这样一个世界。

  记者:您的小说离生活很近,始终在为读者描绘现实的世界,您认为您的手法和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相比有哪些区别?

  方方:我被人命名为“新写实”作家,其实我认为这是对批判现实主义的另一种叫法。有些人对现实主义小说的理解有问题,现实主义小说所描写的是平行于现实社会的另一个社会,是疏离于现实生活的另一种生活,它的创作方式也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现实主义小说有很广阔的前景,可是我们现在并没有把它完成好,我们把它局限在很小的理解范围内,认为写实的就是现实主义小说,其实不是。现实主义小说有各种的变化、各种的结构、各种的语言方式和叙述表达,不能因为结构上变化了,它就成了另外的一种小说类型。

  我创作的时候会融入到我创作的另一个世界里,有的时候甚至会将这个世界和我生活的现实世界重合在一起。我在创作的时候会全身心地沉浸在里面,不会过多思考我怎么写才能让读者感兴趣等,只顾我自己想如何表达,怎么舒服,我就怎么写。

  记者:您如何看待作家和现实主义的关系呢?

  方方:我认为现实主义这个名字用得很好,它可以涵盖很多内容,现实主义并不是完全按照现实一五一十地写出来。现实主义拥有广阔的前景这句话,我在大学里一点儿都不理解,但是在我写作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我发现这是一个真理。文学创作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它是个人的表达,作家会通过不同的手段来搭建一个平行于现实社会的另一个社会,但其实都是对现实社会的另一种映照,这些创作都离不开现实的社会形态和人的心态。

  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一种支撑

  文学是我的救命恩人

  记者:优秀的作品源于生活,这是很多作家的体会,您的创作是否也和您的生活经历有关?

  方方:上大学以前我做过四年搬运工。我早期的小说都摆脱不了我当搬运工的生活,这段经历不仅影响了我的写作风格,更影响了我的性格和处事风格。这段经历让我感受到,生活在底层的人遇事不会惧怕,不喜欢别人威胁他们,也不喜欢别人同情他们,反感别人用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可怜他们,他们只需要尊重。虽然我只干了四年搬运工,但是我并不是作为作家去体验生活,而是把它当作我可能会干一辈子的工作,所以我跟工人们是有很紧密的联系的,我能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记者:做搬运工时您失望吗?有文学梦吗?是否想过有一天会成为作家?

  方方:我19岁参加工作,满怀理想到了一个地方,可我会像所有19岁的人一样,感到很挫折,很悲哀。单位的人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书本上的工人阶级是那么优秀的一个团队,可现实中他们随地吐痰、骂人,我亲眼见到的和我在书本上读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因此我有很大的失落感,很苦闷,甚至觉得在这样的环境下会生活不下去。可是和我在一起的很多人,他们选择习惯,选择去接受这样的生活,因为他们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开心地生活下去。

  当工人这四年,可以说支撑我精神的力量就是文学,身边的人对文学都没兴趣,我那时候回家没事就看小说。看小说是我从小就有的习惯,我认为小说给了我另外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对我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文学支撑着我经历了这样一个阶段之后,我就想,文学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我觉得,文学本质上是和弱者惺惺相惜的,人在很脆弱的时候,他会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一种支撑他的东西,或者是寻找一种生活参照。我在当工人的时候,其实是我最困难的时候,我是靠文学走过来的,所以有时候我说文学是我的救命恩人。上大学也是我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在那个时候,我开始写小说,我的稿费也成了我家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文学是我的另一个世界,它一直与我同行,在我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支撑我。

  记者:那段工人生活,有没有哪些经历最后成了您的创作素材?

  方方:我记得有一天,一个同事带我到他们住的地方去,这个地方就是我在小说《风景》里写到的河南棚子。这里是武汉市底层人居住的地方,住的都是做苦力的,我的大部分同事都住在河南棚子。我同事带我到他家,我看过后有一点儿惊吓感,我原来经常从那儿路过,可是从来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我的生活环境接触不到,无法得知他们的生活状况。

  我去的这位同事家,是一间七八平方米的房子,住着一家人,家里要有人固定上夜班,不然就住不下。还有一位同事的家是一间大概六平方米的房子,上下铺住着父子两人。屋里一个纸盒里放着衣服,上面盖着塑料布,平时就用来当饭桌。他们生活的这种困顿状态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从小生活的环境让我认为家里至少应该要有卫生间,要有专门的厨房,有壁橱,加起来也有一百平方米。可我到这些同事家里一看,吓了一跳,完全没有想到会是这样。我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还会经常抱怨,而他们却依然在这样的环境里坚持生活,他们要比我乐观得多。这件事对我的刺激很大,因此我在写小说《风景》时,以这个棚户区的真实情况为背景,描写他们的生存状态。这也影响了我的人生观,让我明白,人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该扛的还是要扛。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