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戴泽:来自黄葛树下的徐悲鸿大师弟子(图)
//www.workercn.cn2015-08-13来源: 重庆日报
分享到:更多

    人物名片

  戴泽

  徐悲鸿的弟子,画家

  ■ 简介:

  云阳人,中央美术学院资深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以生活气息浓郁而闻名。代表作有《巴颜喀拉山下》《紫荆花》等,包括《纳木湖畔》《金银花》在内的一批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 感言:

  看到重庆好,我就高兴,那是我的梦想生根、发芽的地方!

戴泽(左)在展示自己的“重庆记忆”。记者 黄乔 摄

  戴泽的画风,向来以现实主义闻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的梦想在‘现实’中。”

  当年,为追逐梦想让他一路向北,成为上个世纪40年代的一名“北漂”,成为大师徐悲鸿的一名弟子。

  “我是云阳人,我的梦想是在重庆生根发芽的……”不久前,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在北京家中接受记者采访,坐下没多久便冒出这样一句话。

  “黄葛树与四川人”

  戴泽生于1922年,今年已是93岁,依然精神矍铄。

  记者打开电脑,为他播放了一段反映云阳新风貌的视频。戴泽仔细观看,连连点头:“好,好!”

  视频播放完毕,他揉了揉双眼说:“张飞庙没变!”张飞庙其实是前些年新修的,只不过在这位念旧的老人心中,这座庙子恐怕真的不会有什么变化。

  云阳是戴泽记忆里最美丽的地方:“学校门口就是长江,天热的时候,我们经常到水里游泳、摸鱼。到冬天了,大人们把肉切成大块,用盐腌一个月,再挂起来烟熏,味道特别好。”

  他说,自从离开重庆后,就再也没吃过那么好吃的腊肉了。

  “我读书时理科成绩不好,但画画还不错。”戴泽说,1942年他参加了当时的“高考”,考上了内迁到重庆沙坪坝的中央大学艺术系。

  他读大一那年,任教于中央大学的徐悲鸿为艺术系学生作了一次演讲。演讲题为“黄葛树与四川人”,从川人见惯不惊的黄葛树切入,巧妙提出“写实主义”观点,鼓励大家多用眼睛观察、多走出门去写生,而不是一味临摹画本。

  戴泽深受启发,开始一次次背着画板“走出去”。嘉陵江里的巨石,江上的船舶,船上的渔人……跃然纸上。他甚至学会了怎么修补渔船,“桐油和石灰混合在一起,当时就这么个补法。”

  “为现实而作画。”或许连戴泽自己都没有明确意识到,自那时起,一个梦想就像黄葛树一般在他心里萌芽、扎根了。

  70年前辗转北上

  日本投降后的第二年,中央大学回迁南京。戴泽第一次离开重庆,乘船前往那边。

  “当时很兴奋,又有些不舍,不知道这一去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戴泽回忆,因为想着要在记忆中多留些家乡的印记,前往南京这一路,他也就“画”了一路。

  1946年,徐悲鸿大师转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戴泽从中央大学毕业后,获徐悲鸿邀请前往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给他当助教。

  得知消息的那一刻,戴泽兴奋得连被子都不要了,简单收拾了几件衣服,便搭乘飞机赶往北平。

  除了跟着徐悲鸿学画,作为一名助教,戴泽还需要负责许多事务性工作。

  “戴泽很勤奋,也能吃苦。”徐悲鸿的妻子廖静文这样评价戴泽。正是因为踏实和勤奋,两年后戴泽被徐悲鸿提升为讲师。

  1949年11月,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和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系合并,成立国立美术学院,徐悲鸿担任第一任院长;1950年1月,国立美术学院更名为中央美术学院。

  从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开始,直至中央美术学院成立,戴先生一直跟随在徐悲鸿大师身边。他和妻子是经师母廖静文介绍认识的,两人结婚时恩师徐悲鸿还是他们的证婚人。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