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茅奖向文学理想致敬
//www.workercn.cn2015-08-17来源: 北京晨报
分享到:更多

李佩甫

  格非的三部长篇作品是一个系列。原来叫“乌托邦”系列,后来写着写着发生了变化,到《春尽江南》,就成为了对当下知识分子精神状态的深入透视,这种以小见大的意蕴,是颇具现实意义的。他的写作,认真而投入,数量不多,质量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他的写作是知识分子写作的典型代表。

  李佩甫之前写过很多作品,《羊的门》《城的灯》,《城市白皮书》,都很好,他的特点,只专注于对中国乡土文化、乡土文明,乃至乡土政治的观察与思考,在这一方面,他可以说是走在前边。我以为,他最为重要的作品,应该还是《羊的门》,但当年未参评,《生命册》这次如愿以偿地获奖,也是对他多次与茅奖擦肩而过的一种补偿。

苏童

  苏童的这部《黄雀记》,是体现了他的特点与水准的力作,但我个人认为,他的《河岸》要更为浑厚,更为出色,《河岸》没有获奖很是可惜。但《黄雀记》以苏童的方式叙述故事,那种南方的情调、气味、气氛,都是独一无二的,把他的那种以细腻见长的优势还是发挥出来,我觉得也是他之前多次错过茅奖,这次得奖,应该理所应当了。

金宇澄

  金宇澄的《繁花》获奖,并不令人意外,因为这部作品在文坛内外都有很好的口碑。这部作品的获奖,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评委与读者的共识所在,这也证明茅奖的评选是首先以作品说话。

  任何奖项都会有遗珠之憾,在我看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但我以为,如果再大胆一点的话,其实可以把徐则臣也评上。《耶路撒冷》这部小说在70后中,还是比较大气的作品。但就他的资历和对长篇小说整体的贡献来说,与其他人比还是有一定距离,但真的评上了,对徐则臣自己是莫大的肯定,对于70后群体乃至年轻作者,都会是一个极大的激励。在鲁奖评选中,70后已是主力,但茅奖中尚不见他们的身影,这种状况需要适时加以改变。(白烨,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

1 2 共2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中 工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2008-2011 by www.workercn.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1024*768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