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刘学、耿文卿、马冬师徒三人(从左至右)。
近日,砚家班相声会馆(以下简称“砚家班”)传来消息:77岁的相声第六代传人(从相声前辈朱绍文算起)耿文卿首开师门,破例收徒。砚家班相声演员马冬、刘学将成为我国相声第七代传人。
相声初到宁夏
耿文卿原为天津人,1961年支边来到宁夏杂技团,成了一名说相声的专业曲艺演员。当时整个宁夏杂技团只有4名相声演员,唯耿文卿一人师出名门。上世纪60年代的宁夏人从未听过相声,但是一听就喜欢上了,“我们抖的包袱,听众都能接着。”所以初来乍到的耿文卿很快就成了银川老百姓热捧的相声“名角儿”。当年宁夏杂技团的曲艺演出大多都在银川小戏园子(马鸿逵所建,位于今兴庆区鼓楼步行街、新华购物中心西门对面)。每到耿文卿和搭档上场,小戏园子里的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
初到银川条件还很艰苦,同来的不少曲艺演员跑的跑,改行的改行,没有搭档的耿文卿只能去唱单弦(曲艺的一种)。这种相声演员奇缺的局面,直到1979年才稍微改善。这期间,耿文卿曾写信给上级主管部门,请求招收一批相声演员,来发展宁夏的相声曲艺事业。不久他的愿望实现了:4个新伙伴,分别来自石嘴山、西吉和银川曲艺团、宁夏红旗服装厂,“他们虽然没有科班相声底子,但个个也是说学逗唱的好苗子”。那时,说相声的场合也发生了变化,不是在小戏园子,而是上半个月在原银川红旗剧院演,下半个月下乡给农民演。“农民似乎比城里人还容易接受相声这种表演形式,多次返场,掌声、笑声还是不断。”
看到相声艺术在宁夏受到如此欢迎,1981年耿文卿所在的宁夏杂技团便编排了宁夏第一部相声剧《太平间的笑声》,开始在全区巡回演出,并获得极大成功。到上世纪90年代,耿文卿渴望弘扬相声艺术的想法渐渐成熟,他便建议宁夏杂技团举办相声大会,以“宁夏相声大会”的名义,让宁夏相声走出宁夏,到全国巡回演出。那时宁夏杂技团的成熟相声演员已发展到10人,足以撑得下来一个相声专场。陕西、湖北、江西甚至上海……“宁夏相声大会”在外巡回演出3个月,宁夏相声声名远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