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_页头
 
当前位置:中工网人物频道文化名人-正文
翻译莎士比亚的“大家”:朱生豪的“书单”(图)
//www.workercn.cn2016-02-25来源: 中工网——《陕西工人报》
分享到:更多

  课外读物

  除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积淀,以爱国之名从事译事的朱生豪,也如那个年代的青年一样,着迷于广泛涌入的沙俄和苏联文学,这也得益于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坛先驱大力译介。有趣的是,当时的鲁迅亦已留意到莎士比亚的作品,并期望林语堂能接过重任,而鲁迅手头正在苦译果戈里的《死魂灵》;最终实现鲁迅夙愿的朱生豪,在清苦寂寥的翻译间隙也与果戈里结缘,在书信中提到“上次在金城看演果戈里的《巡按》(注:即《钦差大臣》)”。

  朱生豪还对十八、十九世纪的英国小说多有涉猎。有一回趁着书店贱卖,他还入了乔治·艾略特的《织工马南》等多本,但读后始终觉得不如《弗洛斯河上的磨坊》那样感人至深。事实上,朱生豪心中也将这些作家逐个排号:艾略特不如狄更斯,狄更斯不如萨克雷,而英国作家整体不如法国、俄国——他曾在字里行间将福楼拜、屠格涅夫称为“天才”,而英国作家只是工于局部,未成浑然之气。

  然而这并不妨碍他在囊中羞涩之时一次次走进电影院,观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注:即《大卫·科波菲尔》)抑或萨克雷的《名利场》——后者他还刷了两遍。

  更有趣的是朱生豪夹杂于信间的书评和影评,寥寥数语,虽未能尽得其义,也算是真情流露,哪怕连男女主角的名字都记不真切。但他这些质朴的评判,在他译莎的过程中也一脉相承。他认为艾略特“写情”颇佳,狄更斯“塑人”有术,而萨克雷则能将世俗风物描摹于笔尖。朱生豪译莎之时先攻《暴风雨》,亦是觉得相比起《仲夏夜之梦》那样“抒情的狂想”,《暴风雨》更像“对于人间的观照”;从而“摆脱了句法音律的束缚,有一种老笔浑成的气调”。

  再联想到国家与个人的境遇,下笔不免有悲怆。

1 2 3 共3页

[保存]     [全文浏览]     [ ]     [打印]     [关闭]     [我要留言]     [推荐朋友]     [返回首页]
详细内容_右侧栏目
详细内容_页尾
扫码关注

中工网微信


中工网微博


中工网抖音


工人日报
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