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更多 |
写抗战
《野葫芦引》前三卷是设置在“明伦大学”八年抗战的历史脉络中的,它以“南渡”“东藏”“西征”为叙事结构,谱写了一代中国学人的抗战史诗。
我们熟悉的抗战小说,绝大部分是描写农村敌后战场的(如《铁道游击队》《风云初记》),还有以抗战为背景的(如《围城》《未央歌》)。《野葫芦引》却与之完全不同,它全面、细致、深入地刻画了抗战时期中国知识分子阶层的精神面貌,这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作品里绝无仅有。
于此意义上讲,《野葫芦引》是一部非常珍贵的作品。
作家王蒙曾评价《野葫芦引》:“喷发着一种英武,一种凛然正气,一种与病弱之躯成为对比的强大与开阔。”也有评论者认为,宗璞书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体现了“漂泊与坚守”,“很多知识分子的人生似乎都与这个主题相关”。
宗璞说,那个时代人的精神境界与现在的距离很大,以致有人认为她写的人不够真实,他们很难想象,会有人像书中人物那样,毁家纾难,先公后私。
其实,对于那一代人的品格,宗璞自认为写得还不够。“野葫芦”是一段源自真实生活的动人故事,是小说,也是历史。“七七事变”后,一大批教授、学者在战火硝烟中跋山涉水,把西南边陲造就成为保存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圣地”。在物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他们精神富有,理想不灭。
“我写这部书,是要寻找一种担当的精神,任何事情要有人做,要有人担当,也就是责任感。在担当起责任的时候,是不能只考虑个人得失的,这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在《野葫芦引》中,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抗战,投身抗战,在羁绊中奋勇成长,在实践中摸索前行,最终完成了自身的蜕变。这样一部作品,对于宗璞来说,是“不得不写”的——
“第一,西南联大先后毕业学生共2000多人,从军者800余人,当时别的大学如重庆中央大学,从军的也很多,从军抗日是他们的爱国行动,如果不写上这一笔,就是不完整的;第二,滇西战役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一次重要战役,十分辉煌,长时间被埋没,被歪曲。抗日老兵被审查,流离失所,翻译官被怀疑是特务,他们徽章上的号码被说成是特务编号。把这段历史从尘封中磨洗出来,是我的责任;第三,从全书人物的发展看,走上战场,也是必然的。玮玮在北平沦陷后,就憋足了劲要去打日本;第四,我的哥哥冯钟辽于1943年志愿参加中国远征军,任翻译官,那年他19岁。随着战事的推移,他用双脚从宝山走到畹町,这段历史对我有一种亲切感。现在用各种方式写这段历史的人已经很多了,但《西征记》是独特的,我是尽心而已。我看见一篇评论说,这样一部作品,没有出现在充满豪气的男儿笔下,倒是宗璞写出来了,令人惊叹。我很感动,还要继续努力。”
宗璞最大的困难是写战争。她经历过战争的灾难,却没有亲身打过仗。她害怕凭借材料只会写成一般的报道。
困惑之余,书中澹台玮、孟灵己年轻的身影给予宗璞极大的启发。材料是死的,而人是活的。用人物统领材料,将材料化解,再抟、再炼、再调和,就会产生新东西。掌握炼丹三昧真火的是人物,而不是事件。书中人物的喜怒哀乐烛照全书,一切就会活起来了。
宗璞不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程度,只是诚心诚意地烘托书中人物。他们陪伴了自己30余年,是老朋友了。
“我惊讶地发现,这些老朋友很奇怪,随着小说的发展,他们越来越独立,长成的模样有些竟不是我原来设计的。可以说是我的笔随着人物而走,而不是人物随着我的笔走。”宗璞说。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物都这样。最初写《南渡记》时,宗璞为人物写了小传。后来,因自己不能写字,只有在心中默记了。这些人物也似乎胆大起来,开始照他们自己的意思行事了。他们总是越长越好,不容易学坏。
李骏虎:现实主义才是最先锋的 | 2012-12-25 |
盘点民国四大才女的最终人生结局(组图) | 2012-12-25 |
骆宾基:用心中温情穿透苍凉(组图) | 2012-12-25 |
徐光耀:赤子之心 战士情怀(图) | 2012-12-25 |
德耀中华·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事迹 | 2012-12-25 |
抗战中的郭沫若 | 2012-12-25 |
叶君健:他以特殊的方式反法西斯(图) | 2012-12-25 |
民国才女凌叔华:与徐志摩传绯闻 与英诗人... | 2012-12-25 |
著名作家碧野诞辰百年 女儿忆:他始终扎根... | 2012-12-25 |
黄永玉:在幽微中寻找光明的浪荡汉子(图) | 2012-12-25 |